第B07版: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调研临终关怀志在推动行业发展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陆安怡

    上海大学直视骄阳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临终关怀通过对患者的关心与照护,传递温暖,让他们不留遗憾地离开人世间,“这其实并不简单,需要汇聚起来自政府、医院社会组织以及医务社工的多方力量。”上海大学直视骄阳团队队长陶秋荣说。近期,这支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团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了“‘老年肿瘤患者家庭’临终决策的影响因素及临终关怀优化路径研究”调研。目前,他们正在梳理项目成果,筹备相关学术论文,以期通过论文的发表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陆安怡

通过实践解开实习疑惑

直视骄阳团队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共有四名成员。队长陶秋荣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在读研究生,自去年10月份实习以来,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希望通过实践调研,解开疑惑,并将结果总结成论文。

“当时,我们发现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就是临终关怀的老人家属,他们和老人的关系好坏以及在老人去世时的表现并不相符。”她举例说,有时,和老人关系比较融洽的小辈对待老人离世会比较理智和镇定,而与老人存在矛盾的小辈反而表现得特别不舍和悲痛。"

于是,他们就想探究这一现象,而且团队成员的导师也致力于临终关怀领域,该导师就提出,队员们可以针对患者家庭,探究临终决策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出优化路径。

为实现这一目的,同学们收集调查问卷、实地探访、深度访谈以及参与培训交流,从多个维度开展调查。

陶秋荣介绍说,他们在项目前期,到多家医院向家属发放调查问卷。“其中,有些是我们实习过的单位,有些则是老师帮忙联系推荐的。”

她坦言,这也是项目中最为困难的环节,因为有些医院拒绝我们进入发放问卷,而且患者及家属的流动性较大,“可能我们这次去发了问卷,下次去医院就找不到他们了,我们只能尽量多跑,扩大问卷调查的容量。”

探索临终关怀本土化路径

此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虑到临终关怀事业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更为发达,团队成员就特地前往这两个地方交流学习。

陶秋荣告诉记者,在香港地区调研时,成员们发现社会人士正在通过各个方面来调整公众对于“老年人”的认知,即采用多种方式让公众认可老年人的价值,而并不认为他们是社会的负担,“这让我们很受触动。”

此外,团队成员还在当地参与了历奇为本的体验营,在生命历情的体验馆体验人生。陶秋荣认为,这让成员们在面对“老年肿瘤患者家庭”时,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同理心。

而在台湾地区,他们参访了高雄长庚医院,发现这里除了安宁病房外,还有安宁共照和居家服务。陶秋荣介绍说,“共照”指不将患者转入专门的安宁病房,而是就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其原来的专业科室对患者提供服务。

他们意识到,在社区安宁照护的优化方面,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机构模式以及医院的居家照护模式。而在居民对缓和照护理念认同度较低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的宣传推广,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让临终老人不留遗憾地走过最后一段人生旅程。

从三个层面发展

“我们是医务社工,为临终关怀代言!”为了扩大影响力,团队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了微信公众号。

目前,团队正在整理调研成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探索政府、医院和社会组织、临终关怀义务社工所能发挥的作用。

陶秋荣介绍说,团队调研发现,宏观方面,政府在临终关怀领域,主要在普及死亡教育以及政策制定与决策方面体现主导作用。而医院和社会组织这两个层面则在中观上,发挥专业作用。此外,团队认为,在微观方面,社会工作作为临终关怀团队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应该以专业价值观为指导,将专业方法和过程作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陶秋荣表示,他们预计将调研结果撰写为学术论文,并往专业期刊投稿。她说:“前两年,临终关怀是个较为新颖的话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而近期它的热度有所下降。我们希望论文的发表,能再次点燃这一话题,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