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你为什么写诗?”

阿多尼斯:诗歌能全方位表达情感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阿多尼斯荣获“金玉兰”诗歌大奖。

“上海,聚会开始,却没有离散的时候。”这是87岁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上海的声音》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如果说世界上的其他相聚多是为了利益、过去和现在,诗人们的相聚是为了美和未来而来。”此次前来上海参加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的阿多尼斯显得十分愉快,他表示在上海看到这么多读者感到高兴,“这个时代仍然有很多人爱诗、读诗。”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报记者昨天是在参加上海国际诗歌节“你为什么写诗”主题论坛后,采访阿多尼斯的。这位当今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今年87岁了。青年报记者几年前曾在上海见过他,几年过去了,阿多尼斯依然内敛、儒雅,一头散乱的银发显示了他的思索。虽然已是耄耋之年,阿多尼斯依然创作力旺盛,他来上海后就写了一篇《上海的声音》。虽然这次他是来领取诗歌节金玉兰诗歌大奖的,但上海浓郁的诗歌氛围同样能够激发这位著名诗人的创作热情。

“人可能会有很多父亲,但一般只有一个母亲。”阿多尼斯昨天说,“但是我有两个母亲,一个是自然的母亲,一个是诗歌的母亲。如果没有诗歌的母亲,我不会与那么多人的相遇。”在诸多文学样式之中,之所以选择当诗人,阿多尼斯说,诗歌是能够全方位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诗歌虽然短,但是具备了美的各种因素,既有文字,又有音乐,还有想象,能够激发人类的美好情感。

阿多尼斯当然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在阿多尼斯看来,任何一个优秀诗人都应该符合这样的标准:这个诗人所使用的词语必定不是字典上所有的,而是他(她)创造了词语和事物之间新的联系。每一首伟大的诗歌,都是在语言之中诞生的新的语言。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朵花,那么一般的语言就是这朵花的花瓣、根茎,而诗歌则是这朵花散发出来的芳香。

阿多尼斯还对像上海国际诗歌节这样的诗歌盛会给予了赞许。他对青年报记者说,现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发生的是冲突,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但是诗人聚在一起,向世界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他们要追求美和爱。诗人的相聚是为了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阿多尼斯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诗歌不在于回忆过去,而在探索未来,这和生活是一样,生活就是不断地对于未来的探索。当然这种探索是有很多未知的,不确定性的。阿多尼斯昨天就说,“我也不知道灵感来自哪里,等我知道了,我就写不了诗了。”

[链接]

众诗人畅谈这个时代的诗歌之美

昨天的论坛上,一众诗人都畅谈了自己为什么会写诗。以一首《致橡树》为人所熟知的著名朦胧派诗人舒婷说,她是从中学时代开始写诗的,那时候只有十三四岁。写诗跟生物学,跟体育一样,只是她的兴趣之一。舒婷说,她写诗就是因为当时在山区插队,生活非常苦闷,精神也很孤独,写诗成了一个帮助别人和一个自我救赎的办法。“那时候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我曾经有一个不可想象的野心,就是我要为我们这一代人作证。”“很多读者也问我‘你为什么写诗’,我会回答你们,因为我除了写诗,我什么也干不了。我认为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尽我的能力把诗写好。”

艾略特诗歌奖获得者、英国著名诗人大卫·哈森说,小时候,为了控制他的顽皮性,他的祖母就到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奇幻故事的书给他读。在那些书里面讲了各种各样的奇幻故事,但是在每个故事里面有一段小诗。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故事,却是那些小诗。“我知道那是十四世纪的古诗,那些古诗是关于爱、关于死亡、关于权力。除了诗歌当中的故事吸引我之外,吸引我的是这些诗歌的节奏感。两行、三行、四行在不断地重复,这种节奏感就改变了我对这些诗歌和文字的感觉。当中还有一些诗歌是民间诗歌,这些诗歌是关于爱,所以当中有一些字里行间直接是直达我的内心。”也就是那些诗歌在大卫·哈森心里播下了诗的种子。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