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

行是基础 读作补充 思为总结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万玮从四个角度解读了见识。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日前,由团市委、市少工委联合主办的“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名校长公益大讲堂第四场在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年会堂开讲。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以如何提升孩子见识为主题,从4个角度解读了见识、分析了提升孩子见识的3个途径。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1个问题

如何让孩子变得有见识

家长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杜威曾经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成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我们把其他功利性的目标都剥离,教育的目标就是成长。孩子的成长,最终要成熟。成熟的标志,就是能独立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他可以在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时,不需要我们去担心。

那么成熟是什么?我觉得首先是有很多的经历。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直接的经历,读万卷书是间接的经历。现在教育系统特别提倡“研学旅行”,就是把读和行结合在一起。前段时间,包括莫言在内的很多学者都在倡议,说要缩短学制。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学制还是有点太长了。如果你读完博士毕业就接近30岁了。我们现在的学习体制基本上孩子读书是把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书本上。古人讲“三十而立”,你近30岁了,你的经历还非常的缺乏,你怎么立呢?

成熟,你是要有磨难的,有句古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因为穷人的孩子是历经磨难的。以前还有一些统计,讲有些孩子早年丧失亲人,尤其是失去父亲,这些孩子反而变得很坚强。因为常常讲,父亲是孩子的大伞,失去大伞之后只能自力更生。

成熟,同时也可以接受小概率事件。中国人有句话叫“少见多怪”。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见到的东西太少了,所以突然间看到一件事就觉得很奇怪。小概率事件通常是极端事件,当你经历过极端事件再看生活当中的那些事情,你就会觉得很普通。一个人经过大喜大悲,经历过大富大贵,特别是生死关头的考验,你就更加有可能去做到心如止水,宠辱不惊。

如果让我来做定义的话,我会把成熟定义为有见识。所谓见识,拆开理解,见就是看见,识就是对看见的东西有认识。总之,见识就是说我们通过自己的经历产生一些认知。我们很多家长,很担心我们的孩子是“熊孩子”,熊孩子的本质我认为就是见识短浅。

4个角度

人和人的差别是认知状态的差别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见识”,我从四个角度来谈谈对见识的理解。

第一个角度,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前几年做过一个演讲《理性的力量》,影响很大。张维迎讲,支配我们这个世界的不是利益,而是思想。推动这个世界变革的,也不是利益,而是观念、理念。所以,我们看这种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常常不是一种利益战胜另一种利益,而是一种思想战胜另外一种思想,一种主义战胜另外一种主义。张维迎说我们有一个弱点,就是近视,就是看近处的东西比远处的大。这时候需要我们理性,除了工具理性,更重要的是目标理性。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我们特别强调孩子要立志,立志就是目标理性。

第二个角度来自傅盛,傅盛提出的《认知三部曲》特别有名。傅盛说,普通人的认知状态有四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傅盛就说,人和人的差别,实际上就是这四种认知状态的差别。傅盛也说,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我们身边实际上有很多人很可悲,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很多的选择,这个选择,依据的是判断。而判断的本质就是认知。我们有很多人,叫做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归根结底还是认知要升级。

第三个角度是梁漱溟,梁漱溟说人一生当中要处理三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三种关系依次展开。做家长、做老师的,看到孩子成长,可能会有这方面的经验。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会有好奇心,很多问题都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到了大一些,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人际关系会成为困扰他们的问题。离开学校,长大了,进入职场,这时候需要对自我有一个认知。事实上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挑战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所以,人和自己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话题,或者说是人生的一个永恒话题。

第四个角度,来自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一代宗师》。有一次宫二就和叶问说,“我爹告诉我,学武之人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3个途径

通过行、读、思提升见识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见识呢?主要是三个路径。

路径一是行。我们还是要更多地走出去看看世界,开阔心胸。平和刚刚创办的时候,我做班主任。有一天班上有一个小朋友问我,“万老师,你最喜欢世界上哪个国家?”我别的国家都没有去过。我说,我还是最喜欢我们的祖国。小孩子说他最喜欢奥地利。原来,孩子的家长已经利用寒暑假带他去过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我想在座有很多家长,也带孩子去过很多地方了,我们的下一代,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他们去过的国家越多,可能他们回过头来就会觉得中国越好,觉得上海越好,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平和有位父亲有次做了一件让大家很惊讶的事。他的女儿高中毕业即将去北美留学。在留学前的那个暑假,他居然带着女儿把上海的大酒吧全部去了一遍。别人会觉得爸爸有问题,实际上我是很佩服的。因为女孩子到了国外,到了这个年纪,将来会和男孩子谈恋爱,可能会去这样的场合。父亲提前考虑到了,上海好的酒吧都带她去过了,以后再去也无所谓了。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说实话,上海其实不能代表中国。同一片蓝天下,我们有很多同龄人所过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如果我们的孩子就是局限在这个城市,我们很可能就会成为优秀的“绵羊”。所以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机会让他们经历不同阶层的生活,体验不同职业的辛酸苦辣,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很有帮助。

路径二就是读。毕竟我们的精力有限,毕竟不可能亲身体验所有的事情。这时,如果可以广泛阅读,就可以弥补很多不能亲身经历事情的这种遗憾。阅读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拓展我们认知的疆域。

我自己对于有效阅读有几个建议:要泛读,更要精读。精读,就是对部分的经典读物,要读两三遍,十遍,甚至二三十遍。同时我们要动手也要动口。做一些摘抄、记录,还要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最好可以和别人有辩论。一旦经历过动口的过程,你读过的这些东西就会在你的记忆力深深扎根。还有,最好带着问题和困惑读书。带着疑问在一本书中找到答案,这个时候,你可以在短时间内,非常高效的读很多内容,

路径三就是思。在行和读之后,一定要有一个思的过程。这里主要是讲审辨式的思维。

平和高中有一门课程叫TOK,有点类似于哲学课程。讲的就是对思维的思维。比如下完围棋之后会有一个复盘,就是探讨一下,反思一下,当时下这步棋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下这步不下那步,就是对过程的再思考,这就已经是一种审辨式思维。我比较建议,平时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从角度、高度、纬度,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

万玮

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成员,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人物。出版有《班主任兵法》系列三本,畅销超过50万册,另有《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遭遇问题学生》、《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向美国学教育》、《教师的五重境界》、《40岁,开始学做教育》等多本专著出版。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