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7年10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市民收到千余场假期活动“大礼包” 公共文化设施彰显城市软实力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当国庆节遇上中秋节,有人选择了出游“轧闹猛”,也有人选择留在上海过一个文化味十足的“悠长假期”。青年报记者获悉,这个长假,上海给市民拿出了一份包含多达1300余场次群众文化活动的“豪华菜单”,让很多市民乐在其中。而在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菜单中大量的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受到市民追捧。数量众多、层次丰富,上海的文化供给游刃有余,又是怎么做到的?青年报记者从市文广局获悉,这得益于公共文化基础网络设施基本布局的建设到位。青年报记者 陈宏

活动丰富组织1300余场次

城市的景观地标,向来是文化结合的最佳选择。比如上海音乐厅旁的城市音乐草坪,经常举办各类音乐会,这次黄浦区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在这里举行了交响音乐会;徐家汇公园鸟语花香,在闹市区的徐家汇像是世外桃源,徐汇区也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在公园内推出了星期音乐会。

其他政府部门也不甘示弱,嘉定区在嘉定秀舞台举办“疁城戏韵”国庆戏曲联欢活动;松江区把文化送进醉白池、方塔园等公园;崇明区在南门广场连续五天举办“黄金周天天演”活动;青浦区举行“放歌淀山湖”青年歌唱大赛。

除了区县政府主办的“大餐”,全市各区图书馆、文化馆以及街道(乡镇)文化(中心)站、图书馆的基本服务项目不仅继续免费提供给市民,还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作家赵丽宏、设计师姜世峰、丰子恺外孙宋雪君、叶圣陶孙女叶小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复旦大学教授王宏图先后带来精彩讲座。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推出的“行走——上海市民摄影故事大赛获奖作品和旅游收藏展”,通过分享旅途中拍摄的照片和收集的纪念品,立体讲述上海市民的“行走故事”。

此外,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组织了8家优质社会主体走进基层服务大众,不仅深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根据基层需求,将配送活动延伸至四级村委活动室,节日期间共配送文艺演出、艺术导赏、展览展示、信息服务31场。为了回馈辛劳已久的劳动者,由市文广影视局主办的“同在阳光下”——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假日免费电影专场放映活动,将在全市6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25个居委活动室,放映91场精彩影片。

上海的文化活动,“喜迎十九大”的主题也占据了重要地位。由市文广影视局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欢度国庆节”2017年上海地区群星奖获奖作品及优秀作品巡演于9月25日至11月15日举行,国庆当天在宝山区巡演;浦东新区在世纪公园举办“世纪礼赞——喜迎十九大主题音乐会”;长宁区举办“我们的节日”长宁区庆祝国庆六十八周年暨“曼舞长宁”舞蹈艺术推季——炫酷街舞秀。

传统文化更受市民追捧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同庆,而借着中秋这个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也大放异彩,成为市民追捧的对象。相关部门在节日期间推出了一系列与“赏月”相关的文化活动,凸显传统色彩。

重新装修开张的大世界,此前就勾起了很多上海人的童年记忆。长假期间,大世界以文会客,市民可以在二楼的皮影戏体验剧场看到原汁原味的经典皮影剧目,还能听到表演者讲述皮影的故事。新一期非遗原生态厅以“花好月圆”为主题,六位来自古琴斫制、缂丝技艺、上海绒绣、海派剪纸、紫砂制作的非遗传承人及展品轮换前来展示、交流。大世界中华非遗美食厅也全面升级,吹糖人、传统创意点心体验活动,唤起浓浓的民俗记忆。此外,首届大世界相声节也在十月汇聚南北曲艺,欢声笑语度国庆。

此外,10月3日至4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海上升明月”中秋文化市集,市民与家人一起制作月饼、玉兔彩灯、古风首饰,体验各式与中秋有关的民间手工艺;闵行区也在马桥镇满天星广场推出中秋民俗文化系列活动,通过主题表演、美食展、猜谜互动、灯会嘉年华、花灯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节目,邀请市民过一个“原汁原味”的中秋节。

图书馆内传统文化内容更不会缺席。像普陀区文化馆展出的“戏韵丹青——戏曲人物画展”,向人们呈现“戏画”这一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的“巧夺天工国际手工艺邀请展”,邀请中外艺术高手带来佳作。

中华创世神话是上海市承担的一项重大文化项目,曾让很多关注传统文化的专家拍手叫好,金山区图书馆在金山区名都书房举行中华创世神话线下活动——《大禹开山治水》阅读体验,采用线上线下的多元化阅读与体验,带领小读者走进中华创世神话,领略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创世造人、嫦娥奔月等具有代表性的创世神话故事。

得益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上海的丰富文化活动中,既有政府或相关部门主办的公益活动,也有市民自主消费的文化产品;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不同消费层次的文化供给充足。此前就有人提出假期的文化消费,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从今年全国各大景点人流车流爆棚的情况看,以“就地消费”、“短途消费”为主的文化休闲项目更应提倡。为假日经济注入真正的文化内涵,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上海市民享用这些文化大餐,无疑起着示范效应。

那么,上海又是如何能够供应量大质优的文化产品呢?除了上海传统的文化消费习惯,在此前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文广局局长于秀芬也介绍说,过去五年来,上海的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公共文化基础网络设施基本布局建设到位,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她提供了一个数据,显示公共文化设施布点逐步到位。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涵盖市、区、街道、村居的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共有市区两级群艺馆、文化馆24个,开放运营的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6个,农家书屋1514个,居委活动室3952个,村委活动室1265个。

正是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和商业化运营的影院、剧场一起,构成了上海完整的文化供给平台。

■06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