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健康上海 2030年沪常参加体锻人数要达46%

青年报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即将于近期公布。据悉,规划纲要中设置了“健康预期寿命”等23个健康上海建设指标,力争至2020年上海人“健康预期寿命”≥70岁,至2030年≥72岁。此外,到2030年,上海要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

■A04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上海于去年8月启动“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规划纲要已于日前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即将于近期公布。据悉,规划纲要中设置了“健康预期寿命”等23个健康上海建设指标,力争至2020年上海人“健康预期寿命”≥70岁,至2030年≥72岁。

据了解,“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最突出的是理念的转变:围绕“健康”主题,更加重视“全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更加重视“参与”,从“治病”转向“防病”,鼓励市民共建共享;更加重视“公平”,关注全人群、全周期健康,提升服务质量与保障水平。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到2030年,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规划纲要在健康上海建设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市公共政策充分体现健康理念,健康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到2030年,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总体战略目标要求,规划纲要对标全球城市,从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和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五方面,提出了23项建设指标。其中,主要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要保持发达国家水平。(2015年,上海“人均预期寿命”为82.75岁。日本、瑞典分别为83.7、83.4岁,排名当年世界第一、第二;2016年,上海“人均预期寿命”为83.18岁,日本为84岁。) 同时,还特别增加了“健康预期寿命”(到2020年为70岁;到2030年为72岁)、“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到2020年, 30%;到2030年 40%)等市民关注、体现健康水准的10个指标。

提升健康预期寿命,需要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规划纲要中提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活和行为方式占比60%。2015年上海人健康素养达到21.94%,2016年达22.04%,力争至2020年上海人健康素养达25%,至2030年达40%。

为保证目标实现,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康上海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健康上海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将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在市级层面作了分解,把责任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同时,建立和完善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机制,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估机制。

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6%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评价标准是什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不低于30分钟,并且要达到中等运动强度才能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目前,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约40%左右,全国约在33.9%,而发达国家则达到50%-60%。上海处于全国前列,但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规划纲要倡导市民注重体育生活化,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进一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不断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充分利用沿江、公园、林带、绿地、屋顶等空间,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相融合,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市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绿道等场地设施,形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到2020年,建成区级体育中心23个,新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50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150个、市民足球场100个、市民健身步道300公里。到2030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米、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达96.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

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医疗中心

随着老龄化的推进,突出慢性病防控、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战略也是纲要重点。

规划纲要指出要突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健康服务,努力实现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保持发达国家水平,健康预期寿命超过72岁、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不低于40%等目标;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本市居民疾病负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战略,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突出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到2030年,要将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控制在20%;

此外,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三级甲等医院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危重疑难病症诊疗中心和本市医疗技术创新、临床医学人才规范化培养的主要基地,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疗中心。

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目标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群,争创2家以上国家医学中心、10家以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5个以上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不断巩固上海临床专科能力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实施“腾飞计划”,遴选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服务能力强、医疗技术先进的医院为骨干单位,构建上海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纲要,2020年上海要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

为此,本市将构建一个医学科技创新的体系,目前雏形已经形成,而到2030年上海将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同时,通过努力,到2030年本市还将建成亚洲一流的医学学科。据介绍,根据今年8月份国家自然基金发布的信息,在医学科学部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医学院获得的自主基金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三。

上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0%

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也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规划纲要中指出,针对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一方面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推进健康城区和村镇建设,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宜居民生活的美丽家园。

同时,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滚动实施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评估制度,到2030年,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受污染地块及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

此外,本市将构建安全的食品药品环境,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实现智慧监管。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确保市民用药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促进道路交通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防控重大传染病,优化传染病和相关因素监测体系,建成菌毒种保藏中心、公共卫生生物样品库、感染性动物实验室基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重大公共卫生设施,切实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