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后上海工匠朱熙华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经验

用艺术的方式打造共和国名片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作品,朱熙华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构思与理念。受访者供图

2007年,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设计师朱熙华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竞标项目:设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币。弹指之间,一晃十年。巧的是,他最近刚刚结束的一个项目恰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币。

至此,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十年磨一剑几个字的含义。作为第一个获得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最佳设计师称号的设计师,刚刚获得上海工匠称号的朱熙华觉得现在的自己还远远不够优秀,他将目标着眼于国际舞台,希望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用想象力和创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路”

朱熙华从小就是“学霸”,酷爱绘画,他曾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舞台设计专业,2005年毕业后踏上钱币设计之路。在进入上币公司前,他从未想过要做一名钱币设计师,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职业存在,只是一心想当一名舞台设计师和插图画家。

他曾在一家单位实习做布景、背景设计,却发现自己不喜欢太商业的东西。一心想从事对艺术要求强一些工作的他因缘际会进入了上币公司。“我的性格不太适合实习单位,比较喜欢自己创作。”朱熙华的回答冷峻而理性。

2005年8月份进入上币公司轮岗实习后一年,他进入设计组。就像老鼠遇到了大米,他发现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很适合做这份工作。不过,钱币设计工作毕竟与舞台设计专业还是有很大不同,快速的转型极富挑战。然而经过实践的锻炼,朱熙华深刻地体会到,艺术其实是相通的。舞台设计时运用的空间感和戏剧性、插图的想象力与画面感,都能与钱币浮雕有机结合起来,于是,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由于国内没有钱币设计这一专业,所以每一位钱币设计师的成长之路都是从零开始。深知这一点的他主动地向前辈和同行学习钱币设计的专业知识,深入车间每一道生产工序全面了解钱币生产的流程和工艺要求,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尝试在设计稿及油土上进行修改调整,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所有的设计稿都需要竞标而来,每次中标都要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残酷筛选,想要中标分外不易。爱动脑筋的朱熙华在不断地参加竞标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经验。2007年,他第一次中标,这是他第一次挑大梁做设计师,毫无束缚,天马行空,抛去了传统切割、分割的方法,他用一种相对现代的手法来表现钱币作品,评委看后觉得耳目一新。

总结是他致胜的另一个法宝,在不断竞标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我希望自己的想法、创意给钱币界带来影响,影响像我一样的80后设计师。”

今年是熊猫纪念币发行35周年,由朱熙华亲自操刀的熊猫金币发行35周年双金属纪念币刚一发行就被秒杀,市场火爆程度空前。朱熙华告诉记者,熊猫币是中国很有代表性的钱币,在设计纪念版钱币时,他融入了很多想法。提早了好几个月开始搜集资料,最后设计出了一款双金属打造而成的纪念币。发行后市场反应热烈,认可度很高,市场价已从最初的17500元飙升到最近的25000元。很多朋友都托他买,但他自己也只侥幸收藏了一枚。

在刚从事这一行前,他曾天真地以为,自己能收集齐自己设计的所有作品,但发现也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他设计的最大的金币重达10公斤,光成本就要两三百万元。他制作的鼠年十公斤金币曾以1200万元的价格创下纪念币拍卖纪录。

跨界汲取灵感,有自己的风格但又勇于破旧立新

1982年出生的朱熙华今年刚满35岁,30岁出头的他却已经成绩斐然,出道10多年,他的作品多次获美国“世界硬币大奖”提名,在各类纪念币设计竞标中,已中标100余面,他还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最佳设计师称号的设计师。在进行币章设计时,他常常“以自己的方式模拟很多人的思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作品,他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构思与理念,探讨了币章艺术的独特魅力,生动又具有说服力。

“当我屡屡中标的时候,有时候人家一看作品就猜出是我的风格。对我而言,这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事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拥有自己擅长的艺术的表现手法,不好的地方就是很难突破。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做到一定程度,会总结,回过头看看以前的一些作品,想办法予以突破。”朱熙华说。

约莫在世博会前后,他也曾陷入低谷,那时的他选择了内观。“那个时候需要你去分析、思考、琢磨,而非蛮干。通过分析别人中标的设计稿,甚至国际上的纪念币,吸收他们好的地方,巧妙地用到他们的语言,融入自己的风格,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这确实有个过程,是对自己的考验和磨练。”在朱熙华看来,总结和吸取经验非常重要。

为了防止自己走老路,他会大量关心、收集与纪念币不相关的物件。每接到新项目,他会观察全新领域的东西。放空自己,找到新的灵感。

在设计时,他也清晰地认识到一点,即钱币设计不是个体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得到收藏家、普通市民的认可,经过市场的检验。每设计完一件作品,他就会问自己,“这件东西我自己会不会买,如果连我自己都不会去买,就更不可能吸引人了。”

得空时,他会浏览大量的收藏论坛,关心相关的新闻报道。“虽然有些帖子的观点是片面的,不专业的。我也会留意。有时候我也会参加线下的见面会,与收藏者互动。关心他们对收藏的需求、喜好。”

2010年,他参与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流通纪念币的整体设计调整及修改工作。在多位设计师的稿件均被中宣部否决的情况下,他顶住了压力,最终设计出了得到国家认可的作品,为建党币的成功发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体现了国家钱币设计师的水平,为印制行业赢得了赞誉。前不久,这枚包含着他的努力的作品,获得了2013年美国“克劳斯世界硬币大赛”最佳流通纪念币奖的提名。

“做我们这一行很自豪,钱币的正面是国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是国家的名片,当你的东西打上了国家的烙印,能被收藏者追捧,成就感满满。”朱熙华认为,钱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钱币的属性是货币,可以用来交换,标有面额,但其本身有很强的艺术性,除了设计流通币外,他还擅长有特殊收藏价值、艺术性非常高的纪念币。

工匠就是不断探索把作品做到极致

在未婚前,家对他来说就像宿舍,他经常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才离开工作室。下班点到了,他总是笑着说,“我晚点走,避高峰。”凡是遇到有紧急重要的设计任务,每一个假期几乎都变成了工作日。2012年,他遇到了另一半,这样的状态才有所缓解。

2010年,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举办了首届中国硬币设计大赛。最终朱熙华以“2011国际森林年”为主题的作品经过专家的层层筛选,凭借巧妙的构思,唯美的构图拔得头筹。

那一次后,单位里有人开始喊他大师。对于这样的称呼,朱熙华的第一反应是“担当不起”,第二反应是觉得有点不自在。

曾经有人问他“你做了那么些年,有没有哪件最满意的作品?”他的回答是“没有最满意的”。“别人以为我很谦虚。只有我自己知道,每次我设计完毕都会对作品挑出很多毛病。别人认为我的作品很优秀,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艺术要不断探索,有很长的路要走,艺术无止境,没有底。”

朱熙华回忆说,自己刚进单位时师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罗永辉,老师对待艺术的态度这些年一直在影响着他,直到现在,自己仍会去研究老师的作品。

“以前教我画画的老师对我说,你既然有那么好的绘画基础,选择走艺术这条路,尽量把手头的东西做到极致。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工作,我很幸运,干着我自己热爱的工作。我对作品有极致的要求,目前的设计作品与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眼下的朱熙华不光和国内的同行较量,还会和国际上的作品比较,了解自己与世界上顶尖作品的差距。

采访临近尾声,对于即将召开的十九大,他有话要说。“我觉得要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在于每一个中国人抛掉浮躁与功利,朝着目标,沉下心,将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要有追求极致的决心。打铁,还需自身硬!”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