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上博东馆:让市民获得更多的参与感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上博东馆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上海博物馆现馆址是1996年建成使用的。21年过去了,这座地标建筑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民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上博东馆的建设也就越来越迫在眉睫,成为一种必然。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到开工前的最后冲刺阶段,将于9月底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竣工。

一座开放型新型博物馆

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文化东进”战略,构建“两轴一廊、双点多核”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环,也是“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

上海博物馆东馆西临杨高南路、北临世纪大道、东临丁香路。占地面积4.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0.5平方米,是人民广场馆舍的2倍多,建筑高度近45米,拥有地上建筑6层,地下2层。按照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的说法,上博东馆建设,绝不仅仅是再造一个大一点的上博西馆,上博东馆承载了博物馆界对于未来博物馆形态的思考的结晶。

杨志刚将上海博物馆东馆定位为一座立足于未来的新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建筑要同时兼顾文物收藏保护的安全性和服务公众的开放性,既能使博物馆内的文物拥有最好的保存环境,也能使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获得更多的互动空间。要实现这个“两性”的目标,首先就必须有物理空间上的保证。来自同济大学的青年设计师李立教授,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对博物馆的构造和布局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上博东馆整体呈矩形体块,造型简洁挺拔,覆盖立面的大理石表皮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涛起伏,既暗合上海这座城市“海陆交汇”的地理位置,也象征着上海“勇立潮头”的排头兵精神。建筑还改进了常见的封闭式流线设计,在流线的不同位置设置敞开式的休闲边厅以及室外露台和花园,强调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流互动。使得观众在博物馆内参观,既能与历史对话,也能感受陆家嘴现代化的风貌。

一座以人为本的博物馆

上博东馆从一开始就被定位成一座以人为本、以文物为中心的博物馆。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市民获得更多的参与感,物理空间上的设计是一个保障,但其背后则是博物馆服务理念的一个重大的转变。过去博物馆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人们去参观犹如朝圣,庄严有余,亲近不足,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上博东馆将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突破。

杨志刚透露,未来,上博东馆将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感与参观体验。例如,开放式的文物修复展示使得博物馆的日常后台工作得以呈现在公众眼前;开放式库房设计能让观众一窥神秘的博物馆库房;馆藏秘宝专室能让往常受限于展出条件而长年得不到展出的国宝有机会展现在公众眼前。

此外,东馆还将更加注重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借鉴国外自然科技类探索馆,专门增设了针对青少年的博物馆体验空间,使孩子们能在互动体验中增加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认识。此外,东馆还将有更多的教室、图书阅览、数字影院等设施对公众开放,继续拓展上博公众教育的经典品牌。当然,艺术书店、主题咖啡厅、文创产品体验空间等也会配套建设。在东馆,市民既能观展也能休闲,既能社交也能休憩,既能感受古老的文明也能感受城市的活力,逛博物馆将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另一种新方式。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