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写作计划”走过10年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2017年的上海写作计划前天启幕。这也是上海作协自2008年发起以来,上海写作计划走过的第10个年头。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是上海写作计划的发起者和全力推动者。“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就是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计划,那4个月对我影响至深。从那时起,我就想,我们中国能不能有可能有自己的写作计划呢?”

上海写作计划就是这个中国版的写作计划,按照王安忆的设想,参与“上海写作计划”的外国作家们在上海的两个月里都住在普通居民区的公寓里。让外国作家们看到的就是这样日常的上海,而非作为旅游地的符号化的上海,抑或是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登场的想象中的上海,“那些是从上海辐射出去的幻象,幻象中的核子,那个结实的坚硬的毛毛糙糙被遮蔽的存在,那里头藏着的真心才是我们想让人们看和了解的。”

在过去的10年之中,共有69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参与了上海写作计划,他们了解了这座城市,进而将这座城市的故事告诉全世界的读者。2017年的上海写作计划,除了今年8位新的“驻市作家”加入,还有3位老朋友再度回到这里。爱尔兰作家科纳·克里顿重回故地,2009年,他是第二届“上海写作计划”的驻市作家。因为家庭变故,他一度想要放弃这次行程,当他真正踏上上海的土地,“窗外传来独具上海魅力的声音:混杂着汽车、摩托车、卡车和公交车的喇叭声,交警的哨声,商店为驱邪鸣放的炮竹声,这些富有生机的城市之声就像窗外的上海管弦乐——毫不夸张地说,驻市的这段时间是我生命中最投入的9个星期。”

当然,这些作家给上海也留下了丰富的记录。此次出版的以“母语为他乡”为主题的“上海写作计划”十周年纪念文集就包括《上海小笼包》《萦绕不散的茶香》《鲁迅的四个梦》《功夫喜剧》《中山公园卖花女》《迷失上海》《上海探戈》《上海如归》等文章。走过10年,2017年上海写作计划的主题回归“写作和写作计划”,王安忆阐释,“写作是寂寞的劳动、孤独的生产,‘写作计划’将写作人从天南地北召集起来,聚一聚,聊一聊,让彼此知道,世上有很多共同遭际的人,境遇就开阔了。”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