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传统文化传播,除了走出去还可以请进来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中国的传统音乐一直期待着“走出去”,能在世界音乐范围拥有更重要的影响,但仅靠民乐团去国外传播,却并不那么现实。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国际小提琴比赛,让国外选手来演奏中国作品,是一条路,而上海音乐学院则在探索另一条路:将目光聚焦在在华外国人身上,让他们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后,再成为传播者。这是上周末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

在从上周四开始的三天时间内,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心启动的“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项目,以“走进上海”为主题,带着几十名在沪外国人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先是深入青浦田间,学习上海市优美的原生态民歌——青浦田歌及品尝阿婆茶,寓教于乐,既有利于传承传统音乐,又兼具互动娱乐性。

随后,他们又深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感受零散木材与手艺人技艺的融合。在厂里,他们参观民族器乐现场制作,了解乐器发声方式及演奏技巧,初步了解古琴、古筝、笛子、箫、唢呐、琵琶、中阮、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的制作与发展,然后由上海音乐学院专业演奏员示范演奏并分组简单教学,让学员尝试一到两种乐器,感受中国乐器的音色与不同的表现特点。

而在最后一天,他们去了上海越剧院的越剧艺术传习所,感受这个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戏风采。在活动中,上海越剧院的戏曲演员介绍越剧历史,教授戏曲音乐课程,现场展示令学员感受中国戏曲音乐的音韵与身段,学员还化上戏妆,穿上戏服,走上舞台,当了一回越剧演员。

在中国都谈不上太普及的音乐形式,外国人会听得懂吗? 第一天在青浦时,作为组织者的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安栋告诉记者,他自己其实也听不懂,但这正式民歌的魅力所在,“他们不是要展现声乐技术,而是借着歌声感叹一年四季的变化,讲述他们的生活,什么时候杀鸡宰猪,什么时候过年,歌词里都会讲。他们的歌声很朴实,没什么技巧。”而这魅力,让有乐手背景的美国观众克里斯·霍克、柯克·肯尼忍不住拿起班卓琴、小提琴,为田歌的演唱者们伴奏起来,他们俩说,这种音乐“能打到人心里去”,而对这样的活动,他们表示理解,就像中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精力去保护青浦田歌,美国政府也会保护这类音乐,“这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经济发展都有帮助。”

而在最后一天的越剧院,负责人沈歆雯则告诉外国体验者,“如果把京剧比作‘中国的歌剧’,那越剧就是‘中国的音乐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外国友人也听得津津有味,争相提问。安栋表示:“学员们喜欢是第一要素,不能硬性推广,否则适得其反。”安栋说,他们选择的都是最能代表上海的文旅项目,而老外其实很愿意参加这类有意思的文化活动,而不是仅仅参观东方明珠等景点。

事实上,外国人也欢迎这样的“深度了解”,公开报名征集时,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越南、黎巴嫩、津巴布韦等二十个国家的学员参与到本次活动中。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