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传销坑人 上海高校筑防护网提醒甄别岗位信息

“轻松获得高薪”、“只要发展下线就能升职”……面对类似的求职“传销坑”,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有的会误陷其中。日前,人社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招聘信息管理的通知》亮出了青年求职工作的“任务卡”,教育部等也共同发出了专项整治以“招聘、介绍工作”进行传销活动的通知。在上海,高校正筑牢“观念墙”,编密“防护网”。

■A04

“轻松获得高薪职位”、“只要发展下线就能升职加薪”……面对类似的求职“传销坑”,涉世未深的求职者难免会误陷其中。“加强对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正确的求职就业方法和途径。”日前,人社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招聘信息管理的通知》亮出了青年求职工作的“任务卡”。同时,工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与人社部发出了专项整治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进行传销活动的通知。在上海,高校正筑牢“观念墙”,编密“防护网”。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见习记者 钟雷

案例

上海大学学生被同学拉进传销组织

毕业前的暑假,正在上海松江大学城读书的学生小王接到了高中同学打来的电话。“我这里有不错的工作岗位,你来找我一起吗?”小王听到朋友的邀约,只身到安徽找工作。

没想到,小王误入了传销组织。开学后几周,小王的辅导员看小王还没到学校注册报到,几经联系终于打通了她的电话。“老师,我找工作时,困在安徽回不来了。”小王的困境得到了辅导员关注。辅导员忙联系了大学城派出所。大学城派出所与当地警方,共同到安徽“救”出了小王。

这是发生在一位上海松江大学城学生身上的真实案例。

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大学城派出所教导员潘安农告诉青年报记者,该事件发生在两年前,“大学城派出所一直关注学生求职陷阱,一旦发现传销组织的信息将即刻处理。”

潘安农介绍说,近期松江大学城派出所没有接到类似的报案情况。在松江大学城长期受到安全教育的应届大学生对待工作更谨慎,大学城高校与派出所也建立了网络联动机制,即大学城派出所与七所高校保卫处建立的线上沟通群。出现诈骗案件时,相关安全提示信息将第一时间发到群中。各校保卫处老师再通过辅导员层层转发到学生。

高校

筑牢“观念墙” 提醒甄别岗位信息

除了学校与派出所联动外,高校自身也在筑牢“观念墙”。

“大学生在求职时,需要注意甄别岗位发布方的真假信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沈延兵建议,大学生在投递简历和面试前,应仔细查看招聘公司的信息,或通过当地工商部门网站查询,“学校招聘网上提供的信息都是经过工作人员筛选核实的。我建议学生尽量优先选择经学校发布的信息。”此外,从师兄、师姐处多方了解、核实公司信息也是“预筛选”的另一种方式。

记者获悉,新学期开学,上海大学招毕办也将会同学校学工办、保卫处等部门针对求职学生群体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和就业政策解读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职安全防范意识。

学生求职时遇到的传销行为多来源于亲戚朋友“拉动”。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市场部主任、职业咨询师曹鸣浩老师介绍,学校除传统的宣传教育外,还通过学校官方微信,班主任、家长微信群等新媒体将传销的组织形式、活动规律、惯用手段等给家长、学生阅读,深刻揭露了传销的真实面目。除此之外,曹鸣浩分析学生缺少必要的就业指导及接触较少的优质岗位资源也会导致学生受“高回报”的岗位幌子诱惑,误入求职岐途。对此情况,曹鸣浩从校方角度建议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以助学生辨清企业性质,完善就业服务信息建设,增加核实信源。

此外大学生在网络投递简历时也应尽量选择规模大、知名度高的招聘网站,警惕“高薪”、“低投入高回报”等招聘信息字眼。

青年求职者若去外地求职,尽量与朋友、家人、老师保持联系。招聘中若遇到“披着羊皮的狼”,学生需想办法及时与警方或家人反馈。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直线对接人。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多数上海高校辅导员在应届生求职工作上有“长效对接机制”。每个月,辅导员会以“就业台帐”等形式记录、汇报学生的面试、就业情况。日前,多数上海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室负责老师强化辅导员的关注意识,并做好新学期对学生求职的“警戒教育”。

曹鸣浩介绍说:“目前公用事业学校也加强了对学生求职风险意识的培训,对顶岗实习管理教师队伍强化了有关管理要求,加强了对学生日常岗位职业要求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

记者了解到,上海大学对于进入校园招聘的企业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首先,进行学校招聘信息平台招聘的企业,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必须要有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等资质。其次,进入校园招聘或开宣讲会的企业,也要经过学校保卫处的层层审核。” 上海大学招毕办副主任傅新华老师介绍道。

[小贴士]

如何鉴别?伸手问你要钱就要警惕!

目前,传销犯罪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人传人“拉人头”式的传销,另一种是网络传销。

人传人“拉人头”式的传销。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传销形式,这种传销通过举办讲座授课灌输“传销能够挣大钱”的理念,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实现对参与人员的洗脑,引诱参与人员缴纳入门费、加入传销组织。

具体来说,从是否缴纳入门费上看,“拉人头”传销需要缴纳高额入门费,或者购买与高额入门费等价的“道具商品”,否则不能得到入门资格。

从经营对象看,“拉人头”传销根本没有销售,或者只是以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道具商品”为幌子,且不许退货,主要是以发展“下线”人数为主要目的。

从人员的收入来源上看,“拉人头”传销主要取决于发展的“下线”人数多少和新成员的高额入门费。上海高校就业办老师也提醒学生,在公司中听到“发展下线”等说法,需要高度警惕,并尽量逃离。

公安部门从近年的打击情况来看,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出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

一是传销手法隐蔽化。一些传销组织专门聘用精通公司运作、财务知识的专业人员设计传销层级模式,采取错综复杂的计酬方式,通过非银行系统收取传销资金、发放传销奖金、转移涉案资金,以逃避有关部门监管,具有较强的反侦查意识。

二是经营扩张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传销组织通过互联网平台设立网站,巧立名目并以返利、分红等为诱饵,迅速发展下线人员,有的甚至将授课视频上传到网上,在短时间内欺骗了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

三是参与群体复杂化。本市近年来查处的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源头大多数在外地,流入型特征比较明显,参与群体成分复杂,且各年龄层次都有。

那大学生如何在前期识破招聘陷阱呢?傅新华老师提出一条有效的鉴别方法,那就是看招聘的企业是否额外收取费用。“除正式入职后求职学生需要自付体检费用外,正规企业的招聘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如果有企业索取招工费、中介费、培训费或其他费用时,就需要求职大学生提高警惕了,你很可能遇到了骗局或是传销组织。”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