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九寨沟7.0级地震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8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科技手段快速介入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综合报道

本报讯 九寨沟地震后,从预警到扩散到监测,到处可见高科技的力量。

机器人记者25秒写出540字新闻

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自动编写稿件,仅用25秒出稿,540字并配发4张图片。内容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8大项。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介绍,机器人入驻推送平台,传播速度将快捷和精准,在地震信息报告完成之后,几秒内就可以覆盖大量民众。高效推送可以使当地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震源地相关资讯,为赢得黄金的避险时间争分夺秒。

APP和公号可“寻人”与“报平安”

这次九寨沟地震,“今日头条”APP 与微信公号接连推出了“地震寻人服务”的 H5页面,提供“搜索寻人”与“自报平安”两大功能。就在上线的当晚,该页面已经为1272人提供了相应服务。

今日头条的这项“头条寻人”服务早在去年2月已被发起,在日常承担寻人或寻亲信息的定向地域推送,而根据头条曾经的测算,从接到寻人信息、核实信息、划定区域再到信息推送,最少耗时仅需6分钟。

气象卫星监测震区天气

抗震救灾,气象卫星在行动。国家气象卫星中心进入三级应急响应状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提供了丰富的灾区气象数据。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信息,8月8日20时至9日08时FY-4A气象卫星红外监测显示,九寨沟震区附近受中低云覆盖,在西北气流的影响下,云系向东南方向移动,云量逐渐减少。

我国启动探究地震孕育发生规律

今年,我国启动了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拟通过“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4个计划的实施,在未来10年里将我国的地震科学研究水平以及防震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

据悉,“透明地壳”就是要开展对地下结构的探察,特别是主要地震带的深浅结构和断层活动习性,把地下搞清楚。这就好比给地球深部“做CT”,让看不见的地壳逐渐变透明,进而从中寻找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

“透明地壳”是“解剖地震”的基础,前者提供大的地壳构造和结构背景,后者主要研究地震孕育发生机理,探索地震预测方法。我国地震预测研究始于1966年,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发展了中国大陆地震的活动地块理论,并在川滇地震多发区建设了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解剖地震”计划完成后,我国将完成对海城、唐山、汶川和玉树等地震的深入研究,并构建相关地震孕育发生模型,提升对强震孕育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