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8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同济专家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程国政

本报讯 前不久上海发布《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崇明要形成现代化生态岛基本框架,水体、植被、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要素品质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30%,自然湿地保有率达到43%,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力争达到95%左右;发展绿色交通,建设兼顾通勤和景观体验功能的轨道交通崇明线,深入开展沪崇西复合通道前期研究。青年报记者获悉,同济大学将在这一规划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沟渠内的芦苇和狭叶香蒲要全体保留,这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对修复、重建水生态大有好处。”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李建华教授介绍道。

目前,李建华正在崇明岛前卫村科技示范园的中心湖里展开生态修复工作,这是他“水资源保障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的研究内容。据悉,2005年以来,专门从事河道护坡研究的李建华教授先后主持或参与的崇明岛课题近十项,其中包括崇明岛水资源保障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崇明岛域水环境演变规律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崇明典型环岛运河河道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崇明瀛东村中心河道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低碳型河道构建技术研究与标准编制、崇明生态河道生态材料适用性、河道空间优化配置研究等,课题始终围绕一个“水”字做文章,形成了一系列以生态方法为主导的河道中和整治技术。

不仅李建华,同济学者盯着“水”的还有张海平,他的水系生态设计课题同样着眼于用生态的方法解决水环境问题;王荣昌研究的是河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示范,褚华强的研究对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置,其他同济学者分别开展农业生产产生的水资源和废弃物资资源化利用、九段沙水体土壤储碳能力、河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等研究。

李建华等专家提出,随着世界级生态岛的深入推进,岛上的南、北横引河,加上东西向的河渠沟汊每条都得单独施策加以治理。

同济大学还承担了多个土壤土地空间课题,崇明岛的绿地景观如何操作,湿地景观如何规划,土壤污染了如何处理,农村面源污染如何施策,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耕地资源等都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内容。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崇明岛的水土已经大变样,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态崇明岛模样初具。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