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207家觉群爱心图书室遍布全国

超5万名偏远地区学生受益

青年报见习记者 吴怡敏

    获奖学生参观纪念馆。 本版受访者供图

十几岁的年纪,应是最渴望知识的年龄。相对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贫困山区的孩子在教育分配方面的匮乏同样让人担忧。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图书室的建设仍不尽如人意,部分贫困偏远山区的学校甚至处于没有图书室、或即使有图书室但长期处于无书可读、抑或是多年没有图书更新的尴尬境地。因此,贫困地区孩子严重缺乏精神食粮的状况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上海玉佛禅寺、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已在我国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等多地援建了207所爱心图书室,并且该公益项目已惠及超过5万名乡村小学生。

青年报见习记者 吴怡敏

专选边远山区 设立图书室或图书角

2011年8月,上海玉佛禅寺启动“觉群慈善图书室”项目。据悉,该项目援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没有图书室的学校筹建一个初具规模、能满足学生日常阅读需要的图书室,其目标藏书量要争取达到1000至4000册。二是援建爱心图书角。如果遇到没有图书室的贫困学校,就建立爱心图书角。

当被问及主办方做此类公益项目的初衷时,项目负责人的话让青年报记者很有触动,他说:“记得在蚌龙小学,一所距离勐海县中心大概有28公里路的学校。我们问起那里的孩子是否知道上海,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所有人都惊呆了。”小孩子们托着腮帮子天真烂漫地答道:“我们知道上海,上海就在我们的上面,我们是从地图上认识外面的世界。”可见,建立爱心图书室有多么重要,其目的就是要让乡村的孩子们可以多一双慧眼领略外面精彩的世界。

项目负责人还向青年报记者表示:“本着输送精神食粮的初衷,我们今后将继续为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援建图书室和图书角,而且规模还将向全国延伸和覆盖。”

以传统文化为题开展征文 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2016年2月,《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第一章第四条提出,国家重点扶持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全民阅读工作,重点保障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

在活动开展期间,亲眼见证孩子们对于图书的爱护,对于知识的渴求,这些细节和瞬间无一不让项目工作人员感动不已。他告诉青年报记者:“我们不希望孩子只能把大把的课余时间浪费在读几本残破不堪的旧书上,希望小朋友们能拥有更多有营养的书籍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让觉群工作人员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新寨小学遇到一位姓唐的同学。这位同学可是学校里的明星人物,因为他个人藏书丰富,也就因此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他的同学说:“小唐长期以来坚持从自己的日常伙食费用中省出钱来,就是为了拿来买书,他读的书也多,拥有这么多的课外书,同学们当然也想问他借来看啦!所以他特别受大家欢迎。”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觉群的工作人员既为能有这么多热爱学习的孩子们感到高兴,同时又为这些经济拮据的小朋友只能通过节省伙食费来换取课外读物而感到心酸。

为提升图书室和图书角的利用效能,2017年5月,在各地已经建成的207所图书室学校中开展了一场针对4至5年级学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比赛。据介绍,在此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且排名在前21名的学生,将受邀参加7月底在上海举办的为期10天的夏令营活动。

得奖学生获邀夏令营 教师接受工作坊培训

为表彰在读书征文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21位小学生, 2017年7月29日至8月7日,觉群举办了“点亮梦想 童行上海”主题夏令营活动,让这些优秀的山里孩子能够来上海参观游玩。同时,主办方招募了21组本地学生的家庭,与这群孩子开展一对一的结对,陪同他们参与本次夏令营的各项活动。在活动行程安排中,来自山区和上海的小朋友们一同参观了上海多个著名景点,包括参访大学校园、参观科技场馆。

据介绍,觉群的公益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帮助乡村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另一个是协助乡村学校教师规范图书管理。觉群在实地调研中经常听到山区学校教师有这样的顾虑:“学校仓库里堆放着社会各界捐赠的旧书,虽然数量不少,但要想在其中找出几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确实有不小的难度。甚至有校长向觉群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图书管理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希望在图书室建立的过程中得到主办方相应的专业培训。”

针对图书管理规范化的问题,觉群在夏令营举办期间,同步开展了对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奖学生所在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开设工作坊的活动。该工作坊主要向老师们讲授有关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以确保各地图书室后续运维工作的有序和长效开展。课程包括心理辅导、急救技能等。一些参与到工作坊中的教师向青年报记者表示感到收获很大:“我们参访了上海几所重点的小学。等回到咱们家乡后,一定把从上海学到的经验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更适合乡村教学的办法。”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