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主角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承光荣传统、推个性服务、吸外国粉丝

雷锋班战士35年践行雷锋精神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张端麒 摄

《庄子·人间世》有曰:“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某一小事虽然起初并不起眼,但经过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变化。雷锋精神,对此就是最好的诠释之一。每个月的20日,“南京路上学雷锋,霓虹灯下新一代”为民服务站的招牌格外显眼,活动发起人就是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的雷锋班官兵。35年前,十中队官兵接过“南京路上好八连”手中的钢枪,也同时接过了爱民为民这面光荣的旗帜。35年间,中队托举起“好八连”的火炬,使“雷锋精神”星火不断蔓延,始终挺立于精神高地,成为南京路上的道德航标。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从传统服务到多元化“定制”

经常光顾十中队南京路为民服务摊点的群众都说,十中队官兵有三项“绝活”:修伞、补鞋、磨刀。整整35年,三项“绝活”频频出现在各个时期的中队历史资料中,时至今日依旧在为老百姓日常所需贡献光与热。随着时代变迁,十中队官兵在“老三样”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更新”着服务项目,践行着现代版“雷锋精神”,一些多元化“定制”悄然进入为民服务之中。

两年前,战士高健接过老兵的工具箱,开始为民服务。有一次,一位老大爷在修伞后发出一声叹息,小声嘟囔:“这个小伙子只会默默干活,不爱说话,这有什么意思啊,我来修伞又不是为省钱,主要是跟战士们说说话……”高健顿悟,为民服务光靠技术还不行,更要有贴心的服务。回中队后,他买来有关心理学、老年保健等方面的书籍,开始学习与老人沟通的技巧,还专门找了几个上海战友学习上海话。

一次,一位本地老阿姨前来让高健补鞋,小高不仅出色完成任务,还用熟练的上海话与她拉家常,聊到开心的地方,两人会心一笑。如今,高健的“回头客”越来越多,许多老百姓每月20号一大早从家里出发赶到南京路步行街,就为了能得到小高的义务服务。“大老远来这里找小高理发不图别的,就是为了能和这些年轻的战士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很多。”家住松江泗泾的吴大爷是十中队为民服务点的常客,经常搭乘第一班地铁赶到南京路为民服务摊点。

今年3月5日,南京路步行街举行盛大的学雷锋35周年纪念活动。来上海旅游的加拿大游客Franklin在十中队为民服务理发摊点前徘徊观望,看到排着长队的理发队伍,不禁对中国军队提供的为民服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经过半个小时的等待,终于轮到他理发,十中队“金牌”理发员陈明微笑着将他迎到座椅上。“这是免费的吗?”Franklin不停用手势比划,再三确认理发服务是否是免费的。陈明频频点头,打消了他的顾虑。“我想要这样的发型。”刚坐下,Franklin又拿出手机上的一张图片递过来。陈明定睛一看,照片上正是足球明星贝克汉姆,留着一头帅气的莫西干发型。虽然有些难度,却也难不倒陈明,原来中队每周都会请共建单位的理发师上门培训,理发员除了熟练掌握部队标准发型以外,还能得心应手地为群众“私人订制”。

作为大学生战士的陈明不仅理发技术出众,英语水平也非常棒,两人很快聊到一起,手中的剪刀上下纷飞的同时,两人的话题也从足球明星转移到从上海的风土人情以及南京路的发展变迁。不知不觉,两人畅聊了十分钟,Franklin的头发也已经梳理完毕。望着小镜子里焕然一新的帅气发型,Franklin啧啧称赞:“中国军队,太棒了!”

如今,十中队的为民服务已经能满足群众提出的“多元化”要求,项目也已由当年的“老三样”拓展到医疗、法律咨询和商品鉴别等领域,为民服务的受众也拓展到外籍人士、残障人士等多种群体。

从“一条街”服务到区域联动

《庄子·人间世》有曰:“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形容某一事物或现象开始时看起来不起眼,但经过发展必将带来巨大的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1956年,董必武先生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写下这苍劲有力的8个大字,如今这幅字的拓片被放置在十中队为民服务站内,昭示着为民做好事,会一传十、十传百。

“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但只要爱互相传递,人人献出一份爱,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如今,为民服务日早已不是十中队唱“独角戏”。正如董老所书,35年里,十中队为民服务的传统就像“火种”,通过一代代的战士传递,播撒到社会各个角落。学雷锋也从“一条街”,逐渐覆盖全区。

南京东路街道管委会主任贺玖余说:“35年前在南京路上学雷锋是十中队的独家买卖,而如今学雷锋在南京路已蔚然成风。”历经35个春夏秋冬,这项活动风雨无阻,延续至今,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平眼科医院、仁济医院、瑞金医院等三甲医院,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上海中级人民法院等法律机构纷纷组建为民服务小组参与其中,与官兵们一同累计做好事5万余件,服务对象20余万人次,成为南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十中队官兵就像“火种”,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哪里。

前些年,十中队退伍战士阴国君当上了大娘水饺餐饮有限责公司南京路分店的店长。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十中队签订共建协议,请官兵给员工讲党史,带领员工参加中队的为民服务。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分公司每年都有140多名员工参与驻地无偿献血,数百名员工长期给金杨街道敬老院当义工。在他的建议下,总公司每年设立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失学儿童。

大学生士兵陈晨在部队是学雷锋标兵,退伍复学后,被大学聘为雷锋精神宣讲员。如今已是东方航空公司波音737机型大队副机长的他,在机组里成立了学雷锋服务小组。

“雷锋班”战士徐志退伍后自主创业,成立了一家饲料公司。事业有成的他,没有忘记弘扬雷锋精神,带头招聘20多名残疾人职工,带头为村里修路建桥,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

从“摆摊位”到岗位学雷锋

对于战士们而言,除了“摆摊位”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南京路十里霓虹灯下的巡逻兵,坚持立足本职岗位、忠诚履行使命,才是学习雷锋精神最有效的途径。

“how can I go to the bund?”、“just go along the street.”十里南京路霓虹初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身着橄榄绿的十中队巡逻战士格外引人注目,张口即来的流利英语,让他们在为外籍游客指路时游刃有余,举手投足间的“国际范”,引得无数中外游客点赞。

巡逻在国际化大都市的最前沿,哨兵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仪表仪容,还是执勤技能,时刻都处在聚光灯下,尤其是执勤用语运用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中国武警的形象。

曾几何时,执勤英语可是执勤官兵的老大难问题,遇到老外问路,寻求帮助,巡逻官兵总会“绕道而行”,出了许多“跌份儿”、“丢面子”的尴尬。

为此,中队党支部利用文化学习日,专门组织官兵学习与上海经济、商业、旅游有关的知识,使官兵不仅掌握了全国各地的方言,而且人人学会了常用英语100句。

繁华的南京路虽然外表光鲜,但同样暗流涌动。有一天晚上,班长杨泽楠带队在南京路武装巡逻。晚上八点左右,中队值班室命令,迅速赶赴山东路协助公安干警抓捕贩毒嫌疑人。他迅速带领巡逻组包抄围捕,在接近毒贩交易的车子时,嫌疑人穷凶极恶地掏出匕首挥刺过来。面对危险,杨泽楠迎刀而上,顺势一挡,左小臂被划开10公分的血口,鲜血滴洒地面上,但他浑然不顾,瞄准时机挡抓抡摔将其制服,车上另两名毒贩见状束手就擒,当场缴获毒品45克,管制刀具6把,毒资38000余元。

无独有偶,有一次一名男子手持折叠刀,在西藏中路九江路口拥挤的人流中四处挥砍,突如其来的暴行让人们尖叫着四散奔逃。

分秒之间,危情之下,李春雷立感情况危急,如不果断处置,会造成人群恐慌,发生更为严重的踩踏事件。转念之中,李春雷果断逆行于人流,带领官兵分两路堵截,面对精神失控的施暴者,李春雷沉着冷静,看准时机,趁其不备,一招卷腕夺刀将其制服在地。这一经典瞬间被过往市民用手机定格下来,在各大媒体上转载,并被挂在荣誉室的显眼位置。

“面对生死考验,我们不敢挺身而出,就不配做十中队的战士。”这是中队官兵共同的心声。为了练就过硬本领,中队紧贴城市核心区“事发突然、处置迅速”的特点,把巡逻官兵的训练场摆到闹市,安排部分人员充当“蓝军”,临时设置情况,随机挑选场景,实地进行演练。为确保关键时刻一招制敌,他们邀请国家级散打队教练教授实战动作,并与擒敌术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近身格斗方法。

结合岗位学雷锋,十中队硕果累累。这些年来,南京路恶性案件发案率始终为零。中队协助公安机关查处治安事件230余起,抓获犯罪分子80余名,并在外滩救助落水群众100余人。

“一种精神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有着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35年如一日践行的雷锋精神,是十中队官兵与这个时代碰撞出的最绚丽的精神火花。”中队负责人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