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益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公益慈善教育开启先河

从探索者到教育实践双向推进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启动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如今,公益慈善精神和行为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的力量,但是作为基础的公益慈善教育却一直相对滞后,公益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在近日一场探究公益人才教育“使命与担当”的论坛上,来自各界的学术和实践“大咖”们直面现实,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更开启了上海公益慈善教育的先河。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直面现实

慈善领域大众教育与专业教育均处于起步阶段

“之前,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呈现出孤独的探索者特点。”在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携手上海紫江公益慈善基金会举办的“使命与担当: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徐永祥教授直言不讳地说。

针对公益慈善教育一直相对滞后的尴尬现状,这一论坛邀请了公益界与教育界的实践者和学者齐聚沪上,共同商讨公益慈善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思路。

来自该领域的“大咖”们齐齐现身,分别从宏观、研究和行业视角,重点围绕“公益慈善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公益慈善教育的践行与发展”、“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的培育”等话题展开全面深刻的沟通和交流。

在论坛上,徐永祥教授以从“单兵突进”转向教育与实践的双向推动为主题,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走向与启示。

在回溯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过程中,他指出,2006年前的社会工作教育呈现出孤独的探索者特点,在发言中他特别提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上海社区建设以及早期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社会工作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等问题,但展望未来,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在现场更指出,公益慈善教育,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应该既包含专业的教育,也囊括大众的教育。“大众教育针对所有社会成员,主要目的是培养慈善的意识、传递慈善的知识。而慈善专业教育有培养的目标,专业课程知识,还有理论的基础,它是制度化的教育形式。目前来讲,我们国家在两个方面都是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很多的问题。”

不过,文军院长指出,随着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现在越来越强调教育过程中人的重要性,“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人格完善拉到教育当中,为我们今天的公益慈善教育提供了很广阔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讲,把公益慈善教育分为大众公益慈善教育和专业教育,未来需要有很多教育针对青少年公益慈善教育,因为青少年关乎未来公益慈善事业的走向。”

开启先河

高校企业联手成立公益慈善中心9月起正式招生

针对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现状和盲点,一个由高校和企业联手打造的公益慈善中心可谓开启了先河。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紫江公益基金会合作筹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正式成立。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个中心将依托华师大在慈善公益领域的研究力量和平台优势,致力于培养能够独立胜任公益慈善机构,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组织管理、项目运作、专业服务及理论研究等工作的专业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慈善管理的储备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强烈公益心与社会责任感,能够熟练掌握公益慈善管理的系统知识理念,了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前沿,具备扎实的公益慈善管理理论基础与实操技能。我们计划于今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介绍,这个中心将开展三类公益慈善教育项目,一是公益慈善管理辅修计划,选拔有志于从事慈善事业管理的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设。二是公益慈善管理人才暑期学校计划,在一学年内顺利完成课程、公益实践及相关研究要求且有志于在该领域继续深造的同学,将进入公益慈善管理人才暑期学校计划,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益慈善管理特训,深入了解公益慈善管理技术与发展前沿;三是海外访学研修计划,中心将根据暑期学校师生综合评价,选拔15名同学参加海外研究计划,到香港、台湾地区及欧美学习、实践。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作为捐资方,向青年报记者进一步谈到了这个项目规划和发展的方向。她指出华东师范大学和紫江公益基金会携手共建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符合现代公益慈善理念的专业性和复合型公益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希望从零到一,从今年的暑期课程到秋季的选修课程,再到明年的第二专业以及未来的在职培训等等,逐渐搭建出公益人才完整的培育体系。”

陈琳相信,中心的专业公益人才培养工作,将有助于打造上海乃至华东地区公益人才生态圈,形成人才高地积聚,并通过确立和制定公益慈善行业人才标准,打造全方位服务和创造公益慈善未来的中国行业人才黄金标准体系和人力资源库。

引导人才

从价值和意义层面挖掘鼓励人才实现机制共创

对于公益慈善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文军院长认为,未来发展有几个方面值得去思考。首先是公益慈善文化的学习,既包括专业、方法、技巧,也包括历史文化和理论。“以文化教育为导向,再实质性解决现实问题。”

其次,他指出,对教育来说,学生拓展实习机会和渠道很重要。没有社会一起来参与,光靠高校不能达成这样的任务,因为“当大家沉淀到社区治理和服务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是通过社区参与途径来解决的。”另外,他也提到要推进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现在开展微公益、微慈善是很好的发展,这个对自身宣传是非常有帮助的。”

华民慈善基金会现代慈善研究院副院长冯凌则指出,在未来的公益慈善教育中,如何从价值和意义层面去引导人才相当重要。“我们应当让这些公益人才意识到,在公益慈善行业工作,我们要对自身、对行业和其他两大部门,也就是政府和商业部门实现机制共创,才能实现自身行业可持续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政府购买和拨款,没有独立的造血能力和生存能力,你的造血只能依靠输血方。”同时,在这个行业工作,还是要创造意义,为受助对象和整个社会带来意义。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由享乐型追求变成了意义追求,这个过程将定位自己将来职业发展路线。此外,冯凌副院长还对依托学校的公益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人是目的,绝不是手段,培养每个学生应该作为我们教育的唯一目的。第二,希望我们的培养和培训,脚踏实地、志存高远。还有从小做起,从很小的计划,从一点一点的学分做起。对于公益人才深耕,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别人可以踩着我们,摸着我们过河,那便是我们的目的。”

同样,文军院长也表示,“我们所做的事业,从微观个体改变到社会宏观的进步,实际上渗透到各个领域,无论是对社会工作者而言,还是公益慈善者而言,都是一个永久性的命题。”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