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企业未按规发高温津贴

劳动者可申请仲裁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本报讯 三伏天,上海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已让不少市民大呼“吃不消”。在炎热天气下进行户外工作的员工,更要接受“烤”验。昨日上海市人社局在官网提醒劳动者,本市高温津贴并非可发可不发。企业未按规定支付劳动者高温费的,劳动者可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举报或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根据上海市规定,企业每年在6-9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季节补贴,标准为200元每月,不计入最低工资标准范围。

据悉,夏季高温津贴发放的条件,取决于工作场所是否为露天或室内温度是否降低到33℃以下,而与当月的气温高低没有关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称用人单位。23号文明确,虽然夏季高温津贴的发放主体是企业,但是“有雇工的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参照执行”。

个体工商户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自然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如民办幼儿园,民办小学、中学、大学,民办医院、疗养院,民办艺术表演团体,民办福利院等。

夏季高温津贴的发放对象是符合发放条件的职工。本市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企业一样,都要参照执行有关高温费发放规定,但是机关事业单位不参照执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单位发放高温津贴不仅不与高温下的劳动强度挂钩,甚至完全按照“级别”、“编制”发放。高温津贴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一些所谓“临时工”、劳务派遣员工等所谓“编外人员”享受不到高温津贴,有的地方甚至发生过劳务派遣员工申请高温津贴被辞退的事件,这些行为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为高温作业的职工保证现场清凉饮料的供应,历来是劳动保护必做的“功课”之一。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炎热季节对高温作业工种的工人应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料水温不宜高于15℃。单位不得以提供清凉饮料为由,拒绝支付或抵充高温津贴。

同时,各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温作业和户外作业的行业,要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当气温达到35℃及以上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缩短工作时间。当气温达到38℃及以上时,除涉及国计民生、城市运行安全和人民基本生活等重要行业外,工作环境不能满足极端高温条件作业的企业,可视实际情况采取暂停工作和保证休息等措施。

对于劳动者工作场所“一半露天”的难确定情况,市人社局在官方微博中曾回复,用人单位应当结合实际,通过集体协商等民主管理程序,合理制定发放办法。

用人单位在发放夏季高温津贴的同时,还应继续做好工作现场清凉饮料的供应工作。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