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申遗频告捷 中国世界遗产达52处

世遗非终身制 保护不力要“摘牌”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随着鼓浪屿申遗成功,更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却成了难题。新华社 图

在刚刚结束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鼓浪屿(文化遗产)、可可西里(自然遗产)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迄今在申遗上取得的亮丽成绩,展现出一个文明大国的深厚内蕴,展现出一个美丽国度的多娇风姿,值得国人为之自豪。不过最冷静的声音首先从中国发出,最近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就是世界遗产的“正确打开方式”。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新科“世遗”开启“看人模式”

至此,中国已经拥有了52个世界遗产,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申遗成功点燃了国人的游览热情,这几天很多人都奔向这三大景区。当然最热门的就是鼓浪屿了。据一家著名票务网站提供的数据,在申遗成功之后,鼓浪屿的订票量猛增了118%。大量游客涌向鼓浪屿,难怪网上已经有很多人抱怨,从申遗成功开始,鼓浪屿已经进入到了“看人模式”。

据了解,鼓浪屿这几年游客持续增长,2009年的游客数量为575万人次,2014年,已达到1246万人次。游客数量对于历史建筑尚未产生负面影响,但对于环境水平造成了负面影响。后来为了控制客流,对游客登岛的船票实行限制。据了解,按照相关报告,鼓浪屿每日容纳人数最多达到5万人,其中包括1.5万居民和通勤者,因此,每日可接纳游客数量实际为3.5万人。游客和通勤者最为合宜的数量是2.5万人。但是现在,鼓浪屿的容纳人数经常会超过2.5万人。

这也就是申遗成功之后,人们热议世界遗产“正确打开方式”的意义所在。“世界遗产”这个名头如果能够正确对待,那也是一种进行保护的激励和监督,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只能沦为发展旅游,吸引游客的噱头。事实上,在过去很多时候,“世界遗产”这个名头确实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摇钱树”。

“重申报、轻管理”之风可以休矣

据了解,2006年至今,中国已有多处世界遗产遭到世界遗产大会的警告。2006年,平遥古城墙因保护不力曾多次坍塌。2007年,丽江古城因盲目地将原住的纳西族人口迁出,过分进行商业开发,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社会文化生态,违背了世界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2010年,庐山欲建设的穿山索道被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2014年,运行了35年的敦煌莫高窟景区的售票处关闭,规定游客必须提前预约,景区每天限流6000人。此前敦煌莫高窟壁画加速氧化,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游客数量的增加给莫高窟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7月10日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申遗成功后重心转向商业开发忽视后续保护,对世界遗产造成安全威胁甚至破坏。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记者就注意到,有的景区申遗成功之后,迫不及待地把“世界遗产”的招牌竖在景区门口最显眼的地方,然后就是涨票价。所以对于很多普通群众来说,听说某一景区申遗成功,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门票要涨了,得赶快去玩。这也就是很多新科“世遗”游客爆棚的原因。人多了,收入增长了,景区的管理不见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加强“世遗”管理不能不“狠心”

那么,世界遗产的“正确打开方式”究竟是什么?青年报记者有朋友最近正好在鼓浪屿游玩。他告诉记者,这两天岛上客房爆满,热门景区人山人海,连拍张完整的单人照都很难。吃一个饭等座位要几十分钟,而且环境也有所变差,海滩上很多垃圾。这还是景区限流之后的结果。如前所述,按照相关报告,鼓浪屿每日容纳人数最多达到5万人,但是之前鼓浪屿的最高容纳量都在6.5万人,属于极度拥挤。此次鼓浪屿景区管理部门刊发通告,决定将鼓浪屿景区的日最大承载量从6.5万人次调整为5万人次,但人还是很多。

“大概在限制人数的时候,鼓浪屿对热情的游客还是比较心软吧。如果能再狠狠心就更好了。每天就卖定量船票,鼓浪屿上岛人数达到极限,就停止售票。不能只想着游客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位朋友对记者说,现在景区里都是人,移步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展开保护了。对于一些景区来说,成为世界遗产,固然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但更多的应该成为一种鞭策和激励。世界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有着很严密的监察系统,一旦警告无效,那就有“摘牌”的可能,到那时颜面丢得可就大了。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