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原为影片造势,往往适得其反

点映是把双刃剑,玩好还真不容易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变形金刚5》选择在上映前一天开放点映,结果北美地区一片差评。

不少影迷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了点映。然而,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点映原本是用来蓄积口碑为正式上映作铺垫,结果不少点映却给影片收获了“满满的差评”,跟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那到底什么是点映?到底怎样的片子才适合点映?青年报记者近日也进行了了解。

青年报记者 陈宏

点映好处确实不少

作为宣传发行的一个策略,现在点映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了。像今年的暑期档,已经上映的《反转人生》、《神偷奶爸3》、《绝世高手》在前期都做过点映活动,而接下来的新片当中,《绣春刀》、《青禾男高》等也进入了点映大战。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点映已经成为近30%影片的选择。

点映最基本的功能,是口碑发酵。如果真的对自己的影片拥有强大的信心,对观众口碑有十足的保障,点映是很好的一个宣传途径,在点映与上映的间隔中,观众会自发地去扩散口碑,这种扩散会在上映时得到兑现,这也是点映最重要最普遍的一个作用。

而在口碑发酵之后,媒体和观众都会有大量反馈,这也能帮助影院经理排片时提高信心。对于一些超级大片来说,不需要口碑发酵都会有排片保证,但对一些中小体量尤其是自认为是黑马的电影来说,如果前期没有多次点映,它几乎是没法被外界所了解的,自然也不会有影院经理去排片——他们是期待影片具有话题度的。

如果点映能收集到更多客观反馈,那将有助于片方及时调整宣发策略。记者就曾遇到过一部影片,他们进行小规模点映,收集到了媒体和观众的真实反映,扬长避短,针对影片的强项进行宣传。

不少片方盲目乐观

这么多的片方选择了点映,不是偶然现象,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片方对自己的影片认识不足,尤其是有一些导演非常自负,这也影响到了发行环节,总认为自己的片子非常有特色,或者自己的名气足够大到影响观众;二是发行方相对外行,只知道点映能发酵口碑,对恶评发酵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因此,导致了好处一个捞不着,反而给影片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少影片,如果“不吹不黑”,还算是一部能看的片子,但点映后没能控制住口碑,缺点被严重放大,已经被烂片折磨怕了的观众,自然不会再去冒险。

有人说,如今信息化时代,几乎不会辜负一部好片,当然烂片的见光死速度也在加速。一旦点映之后,口碑会很快地反馈在各种平台上。在这方面,更有经验的好莱坞明显做得更成功一些——众所周知,北美市场的烂番茄开放时间,成了影迷判断一部影片的口碑所在,而开放时间就是点映时间,今年,《猩球崛起3》提前17天开口碑,果真拿到了惊人的成绩。而《变形金刚5》则选择捂到最后,上映前一天开放,果真一片差评。这种规律基本应用于90%的影片。

采样率不全面风险巨大

此外,有一些电影本身其实还算挺有新意,完成度也不错,但题材有局限,所以受众人群也有局限。只针对这个群体点映,就相当于做市场调查,但这也导致采样率不全面,让片方出现严重的认知错误。

像有的动画片,确实看过的人称“过目不忘”,但它此前有专门的粉丝群体,从当年的网络众筹到如今成片,他们都一直追随在其后,在他们看来,这部电影当然完美得不行。不过,这样的动画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合家欢或青少年动画片,如果有普通观众带着孩子去看,肯定会大失所望。所以,前期在粉丝群体中拿到的超高评分,其实并不一定适用于后期的整体市场,而一旦观众觉得被欺骗,那“自来水”只能变成“自来洪水”。

归根结底,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影片,如果要提前点映,最重要的还是要自身质量过硬,在这个基础上再讲究市场策略,才能锦上添花,反之,还是太太平平等到上映之后,再抓住某个优点猛夸吧。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