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拓荒者
磷虾捕捞第一人 三赴南极不畏难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南极水产富饶,拥有鲸鱼、磷虾、企鹅和海鸥等生物。但它同时也充满了危机。有句话叫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听到此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捕捞与渔业工程实验室主任黄洪亮憨厚地笑了笑,早在12年前,他就临危受命,一个不小心成为中国第一个率队捕捞磷虾的人,成为南极这片银色大地上的拓荒者。

■06

南极水产富饶,拥有鲸鱼、磷虾、企鹅和海鸥等生物。但它同时也充满了危机,稍有不慎,人就会像一粒尘埃般消失。

有句话叫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听到此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捕捞与渔业工程实验室主任黄洪亮憨厚地笑了笑,早在12年前,他就临危受命,一个不小心成为中国第一个率队捕捞磷虾的人,成为南极这片银色大地上的拓荒者。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帮助队员战胜困难及时顺利完成科考任务

1964年出生的黄洪亮长期从事极地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渔具渔法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有着丰富的远洋捕捞经验。

2005年,开发南极磷虾资源的预研究课题开始执行,黄洪亮受命参加科考队,担任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临时党委委员、南大洋科考队队长兼支部书记,自此他踏上南极科考的征程。

通往南极的征途异常艰辛,当雪龙号在南印度洋遭遇气旋穿越西风带时,强烈的风暴使整个大洋沸腾,掀起的巨浪像排排小山似的凶猛扑来,风暴掀起的海浪往往达数百吨,面对如此恶劣的海象环境,科考队员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晕船现象,大多数队员晕倒在床,无法起身。

对自己的第一次南极之行,黄洪亮记忆尤深,“当时我们一共14名队员,其中有5名是女队员。海上风浪比较大,对长期出海的我来说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有几位队员当时根本没法起床。”

大洋队的科考任务不能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止,特定环境下的特有数据记录是珍贵的。黄洪亮主动承担起帮助队员进行现场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工作。在他的劝说鼓励下,团队成员纷纷克服心理压力,战胜困难,及时顺利地完成了科考任务,获得了南极考察队的表扬。

正因如此,他和他的团队掌握了南极磷虾资源分布、捕捞技术和作业环境等基本参数,为我国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2年来,黄洪亮共去过三次南极,每次在那里一呆就是半年。南极科考任务分外艰辛,稍不留神,就可能有去无回。有一年,一条船在南极失火,永远地沉在南极。“我们有队员在上面,幸好那次所有船员都撤离了。”黄洪亮回忆说,自己曾在这条船上工作过,发现船上的机械故障频率比较高。有次碰到风浪船突然不动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探捕南极磷虾树立捕捞大国形象

2008年初,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2010年和2011年,以东海所、黄海所、上海海洋大学为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的科技力量,联合上海水产集团公司和辽宁海洋渔业集团公司,组成我国第一支商业性开发南极磷虾的船队,黄洪亮作为首席科学家和总指挥,随船奔赴南大洋,进行商业性开发磷虾的任务。

“当时我们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我们刚去的时候,技术方面一片空白。我们和国际上采用同类作业方式开展捕捞的国家技术上的差距很明显,捕捞效率只有别人的一半左右,当时压力比较大。”黄洪亮告诉记者,后来整个团队齐心合力,发明了很多先进的装备。在优化改进后,现在的技术已经领先于很多国家。

商业性捕捞与科考任务不同,有产量的要求、成本的核算、时间的限制和产品的销售等。为此,作为首席科学家和总指挥,黄洪亮要及时解决和处理捕捞过程中渔具扩张差、捕捞效率低等实际问题;根据现场海况情况调整和制定探捕实施方案,确保按计划完成规定的调查站位数量和调查数据质量;监督和指导我国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过程中的履约行动和过程,树立我国在南极海洋生物开发利用中的负责任捕捞大国形象。

面对站位设置密集、科研人员配备不足和调查强度增大,黄洪亮还积极主动地与同船成员和船长沟通交流,协同合作,为我国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利用收集了完整的调查数据和南极磷虾走航观察映像资料,攻克了我国南极磷虾渔场、资源、捕捞和环境方面的空白,全面评估了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实现了我国南极磷虾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捕捞产量也在2014年跃居世界第三位的基础上,2015年再上一台阶而位列世界第二的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支较稳定的生产船队,确立了我国在南极磷虾开发利用中的大国地位,实现了我国商业性开发南极渔业资源的战略行动。

研发新型网具不断探索永不止步

作为部门的技术骨干,黄洪亮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创新理念与方法传授给团队成员,带领和引导部门年轻人员开展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考核指标。

为了推进我国南极磷虾渔具渔法国产化进程,他积极收集国内外南极磷虾渔具渔法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对不同国家南极磷虾渔船、渔具和作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小网目、小网口单层网衣结构专业南极磷虾拖网网具(DH256)和中空型双曲面拖网网板的设计方案,并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经过2014年和2015年生产试验和工艺、材料和结构的优化改进,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拖网网具综合了国外专业南极磷虾拖网网具网身短的特点,与原生产网具生产比较,起网速度提高20%,可有效增加日拖网捕捞网次数量3-4次,具有提高日捕捞产量约100吨的潜在能力。经过海上生产试验,捕捞效率明显提高,单位时间捕捞产量已达到国外同类型船先进水平。

他负责主持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鱿鱼资源捕捞与加工技术开发”,完成了国产自主鱿鱼钓机的研制与应用示范,自主钓机在智能化和安全性方面进行了创新,将改变我国远洋鱿鱼渔业长期依赖进口设备和手工作业的落后局面。

无独有偶,他在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竹筴鱼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任务中,创新了模型网板试验只能依赖风洞试验的传统习惯,研制开发了模型网板水动力试验装置,并开展了系列网板模型水动力试验,为我国竹筴鱼高速拖网网板和南极磷虾浅表层低速拖网网板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一名海洋渔业科技工作者,黄洪亮从未懈怠,他认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哪怕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愿意和他的同事们一如既往地为国家海洋战略而行动,不断探索,永不止步。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