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青年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科医生陆海峰 用精湛的医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被居民深深依赖着很有成就感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陆海峰坚持献血20年,历经献血证3次改版。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今年6月14日是第14个世界献血者日,全球活动口号是:“你能做什么?”辅助宣传内容为“献血。现在献血。经常献血。”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各国和地区向拯救了无数生命的献血者表达衷心的感谢,并希望通过献血者日的活动,强调每一个人在紧急情况下所发挥的作用,把宝贵的血液作为一份带着希望的礼物来帮助别人。

“是的,我能为患者做什么?作为临床医生,我知道血液的重要性!”在上海市闵行区,有位40岁的全科医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心公益,坚持献血20年。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3次荣获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等荣誉,被大家尊称为“献血达人”。他是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医疗的副主任陆海峰。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20年献血66次诠释社会责任

陆海峰,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话语不多,句句真诚。

就在不久前,陆海峰赶到梅陇爱心献血屋成分血采集室,再次捐献出双份血小板。陆海峰告诉记者,他从1997年第一次开始献血,那时,他刚踏上工作岗位,从事临床外科工作,时常面对一些急需用血病患和家属的焦急眼神,体会到临床用血的紧张,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份鲜血对一个人的生命甚至一个美满家庭的重要。他决定身体力行,参加献血,去帮助那些等待输血救治的生命。陆海峰说:“那时还是义务献血。”说着,他拿出携带的一本蓝色、印有金色“公民义务献血证”字样的小本本。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陆海峰欣然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2008年4月12日,陆海峰在梅陇爱心献血屋捐献全血时,了解到血小板采集过程及知识,得知成分献血可以帮助更多人的时候,陆海峰决定要参加血小板捐献。此后,他成了一名血小板的固定捐献者。从国家规定的间隔期28天再到14天,陆海峰总会在节假休息日,抽空去捐献爱心。

当被问及家人是否支持时,陆海峰说:“一开始的确有些顾虑,在不知道妻子的态度前,怕她担心,我专门选择夜班后的休息日赶去捐献血小板,然后像正常下班一样回家。”慢慢地,陆海峰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当他把整个捐献血小板的流程及相关知识和她详细地讲解后,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她体会到丈夫的这份爱的力量,不但没有责怪陆海峰,还相当支持他。后来,她也加入到献血救人的队伍中来。

20年来,他已经捐献全血6次累计2200毫升、血小板60次81人份。陆海峰用无偿献血来诠释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同时,献血也成为他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动全院职工参与志愿服务

爱是无所不在的,陆海峰认为,志愿服务活动不能仅限于无偿献血。

从前年起,陆海峰任职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分管医疗相关业务,作为单位的业务院长,他的工作并不轻松,经常加班加点。尽管如此,他仍然热衷将休息时间积极投身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每次的“学雷锋”、“义诊咨询”、“医疗保障”、“交通志愿者”、“助老帮困”、“党员志愿服务”、“爱心捐献”等志愿活动现场都活跃着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他还曾义务带教东海学院护理系专业的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希望传授给未来天使们,不仅是扎实的医学知识,更多的是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社会责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陆海峰意识到,要为更多人做好服务,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注重调动全院职工的参与积极性。他主动参加义务宣传活动,为身边的朋友讲解参加志愿活动的好处,播撒爱心的重要性,鼓励单位团员青年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

在他的带领下,单位“交通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义务无偿献血”、“义诊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长效态势。通过组织协调,口腔科成立“爱牙牙”义诊队,免费为马桥地区居民带来“齿间福音”。

就是在周末,陆海峰都总是拿着手机,因为他的 “服务热线”随时对居民开放。陆海峰有两个孩子,一个在读三年级,一个是初二,但是他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孩子们都很自觉,这样让我有更多时间去照顾我的居民。”谈及对家庭照顾的时候,陆海峰表现得非常轻松。

为居民定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目前,上海正在打造家庭医生制度2.0版,朝着分级诊疗迈出重要一步,“1+1+1”模式就是要鼓励百姓社区首诊、在医疗组合内转诊;减少就医盲目随意性,让百姓获益;改变就医秩序混乱、稀缺高端专科医疗资源在常见病上大量浪费等局面。

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们管理着11.1万人的健康。截至目前,陆海峰带领整个家庭医生队伍已经完成“1+1+1”签约居民约9373人。

他是一位健康的守卫者。陆海峰一直把做一名优秀的家庭医生作为工作的目标,在平日里他除了完成对签约家庭的常规健康管理外,还针对辖区内残疾人、更年期妇女、独居老人等特殊家庭的健康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从生理、心理等多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时间久了,陆海峰渐渐成为了辖区居民的“自家人”,还拥有了不少粉丝,有些老人没事还会来找他唠嗑。通过他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他所负责的夏朵居委内60岁以上老年人411人,已“1+1+1”组合签约360人,签约率87.89% 。凭着出色的工作,陆海峰被评为首届“闵行区十佳家庭医生”。“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工作的同时,陆海峰不断磨练技艺,精益求精,先后主持科研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陆海峰以精湛的医术和辛苦的付出,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

专业又及时的服务得到居民信赖

家庭医生需要经常深入病人家中,熟悉病人病症、治疗情况,了解其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光能及时发现隐患,更像是病人可以信任依赖的亲人朋友。

由于他们的服务专业又及时,得到了居民的信任和支持,现在找陆海峰服务的居民越来越多了。每次去居民家中时,居民都会早早地等在家,这让陆海峰心里也无比甜蜜。他毫不讳言刚开始下社区那种心酸,面对居民的不理解,常常让自己很有挫败感。而现在,他心里更多的是自豪感和成就感。

像自己的家人一样,陆海峰总是提醒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参加免费体检、各类癌症早期筛查,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精神病、残疾人士、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访视……

陆海峰告诉记者,通过居民日常言行发现异常,早早查出癌症,医生被视为救命恩人;在需要时,医生帮患者预约大医院专家、获得床位,换来一连串谢谢……在以老年病、慢性病患者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情味慢慢多了。医患双方眼里不再只有“病”,不像传统大医院诊室里总穿梭着拥挤的人潮。

“累是累点,但是很开心!”陆海峰说,因为被居民深深依赖着,所以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从一名普通全科医生成长为家庭医生团队长,陆海峰还是一位锐意改革的开拓者。

自2015年接任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副主任以来,陆海峰白天深入到各科室了解情况,晚上坐在办公室翻阅文件、查看资料,几乎以中心为家。恰逢中心参与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陆海峰每天加班加点和小组成员一起将试点评审条件每一条认真研读分析,然后将每一条内容逐一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人。他深化医疗质量、开展全面预算、执行绩效薪酬,目前在全市186家单位中,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评分为全市第一。

同时,陆海峰一直在努力开拓,一直在思索如何推进“医联体”合作。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等上级医院开展业务合作,补齐自身服务短板。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对全科诊疗、中医康复等投入力度,在人才、资金上大力倾斜,通过多方努力,中心专科特色逐步形成。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