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5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很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接受青年报专访,畅谈高等教育改革的这方“试验田”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坦言,办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培养模式。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方“试验田”,上海纽约大学在这个初夏迎来了收获的季节。青年报前昨两天的连续报道引发关注与热议。面对学生们年轻、自信、喜悦的笑脸,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欣慰地说:“我们的学生富有创造力,适应性强,对于如何打造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很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该怎么努力,这一点,特别的珍贵。”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谈对首届学生的评价——

“我们的学生对于打造未来,有自己的想法”

记者:对于首届近300名毕业生的去向问题,校方有没有做过统计,俞校长怎样看这样一份“成绩单”?

俞立中:无论深造还是就业,不少学生手头都有多个offer,最终的选择要看他们自己了。目前,我们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大致上有一半学生打算继续读研,一半学生准备就业。

可以说,录用或接受首届毕业生的企业或大学都是赫赫有名的,显得很高大上,但在我看来,这些结果都是“意料之中”的,也是应该的。这些学生是经过了严格选拔才进入上海纽约大学的,是有追求、敢于挑战的一批年轻人。经过4年的学习和磨砺,他们能得到名企和名校的青睐都是可以预期的,我们要祝福这些学子。但如果仅以此去评价他们的收获,我觉得还是太过苍白。

我更想强调的是,从学生们所做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真的富有创造力,适应性强,对于如何打造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很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该怎么努力,这一点,特别的珍贵。

记者:“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很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一点怎么理解?

俞立中: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早已从世俗化的、功利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观念更为解放,重要的不再是寻找通常意义上的标准答案,而更愿意尊崇内心深处的呼唤,同时,他们十分有勇气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

数学系的龚小月四年前从华师大二附中毕业,选择了上海纽约大学,现在她已经收到十多个名校全额奖学金攻博的offer,涵盖了大部分常青藤大学。她是从学科兴趣考虑,选择了一个更合适她的院校——MIT。

赵泽宇是金融专业的学生,从“实惠”的眼光看,在金融行业工作,机会和薪水应该是不错的。然而,在经历了探索和认真思考后,赵泽宇觉得自己对法律和公共政策更感兴趣,他的梦想将要重新启程。他说,大二时他曾与授课老师、纽约大学前任校长约翰·塞克斯顿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进行了辩论,从此就对法律越发感兴趣。在大三时赴布拉格学习,他又选修了两门法律课,同时他还在国际非政府组织实习了一段时间。目前他已决定加入一家全球性公益组织,在工作的同时,做好继续深造的准备。

类似种种,都能反映出这批学生在考虑人生目标和价值时,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打算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无关乎钱财。他们自信、主动、勤奋、勇于探索的表现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谈对这一选择的冒险与探索——

“我们是在一起共同创造历史”

记者:在采访中,我从中外学生口中听到过一句高度雷同的话:“进入上海纽约大学学习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作为校长,您听闻这样的评价时内心的感触是怎样?

俞立中:如果说四年前这批优秀的学生是因为“敢于冒险”、“挑战自我”才选择了上海纽约大学,那么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让他们有了真正的获得感,青春年华不曾虚度,精彩而富有活力。

可以理解,对于首届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当初选择上海纽约大学确实是冒了一定的风险。新的办学体制,新的培养模式,没有历史积淀,没有参照样本,甚至校园还没有建成,教师还没有到位。这一路过来,学生、家长和所有参与学校创建的教职工真的是在一起共同创造历史——学校的历史、全球教育的历史。

四年来,上海纽约大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声誉越来越好,生源的地域覆盖也在不断拓展。让我很感动的是,学生家长常常会以自家儿女的变化和成长的鲜活例子,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对学校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认同。一所大学水准和质量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真是在一起共同创造历史。

记者:当生源越来越多,上纽大未来招生发展上将会有哪些坚持?招生规模上还会有所扩大吗?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是一所具有双重身份的大学,首先是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美两所高水平大学合作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的国际化大学;同时也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共享纽约大学全球教育资源,也要达到与纽约大学相同的质量和水平。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试验田”,学校立足“探索”、“改革”、“创新”,追求高质量,保持“小而精”的特色,不会盲目扩大规模。国际学生报名录取的标准和程序与纽约大学相同,而中国学生则必须根据教育部要求参加高考,但有别于仅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录取方式。学校招生部门根据学生的通用申请和高中学业情况,选拔一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参加为时一天的校园日活动,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并从中选拔一部分学生作为条件录取,另有一部分学生列为候补。这些学生都必须参加高考,待成绩公布后,根据不同情况,提前录取。高中学业表现、综合能力和素养、高考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打破了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

应该看到,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学校有各自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我们选择的学生不仅要优秀而且也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匹配。

学生入学后,会面临非常不同的评价体系。除了考试,还有课堂表现、创造力、参与互动、社团活动和研究实践等。上海纽约大学选拔的学生,不仅要学业优秀,也要有理想抱负、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努力丰富自己的思想,勇于探索和冒险,追求不一样的学习路径,探索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而不是一味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学校也希望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充分利用上海纽约大学的平台,充分利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建立中国和世界的纽带。这些都是学校在选拔学生时所关注的。

今年,上海纽约大学本科生招生人数从300名提高到350名。按计划,以后每年增加50名,直到每年招收500名学生,四届本科生总数维持在2000人。

谈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要建成一所世界级的,多元文化融合,文理工学科兼有的研究性大学”

记者:上海纽约大学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时代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善于跨文化理解、交流、合作的世界公民。这一目标究竟怎么实现?

俞立中:办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培养模式。首先是教师队伍,能不能保证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二是生源质量,优秀的学生群体是稳定一流教师的重要条件,高水平的老师喜欢有追求的学生。三是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一流的培养模式才能让一流学生在一流的老师培养下,发挥最大的潜能,在知识、技能、素养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学习不止于课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这大概是四年来我所感受到的上海纽约大学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与传统培养模式最大的不同。

记者:“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堪称是学校的一句名言了。经历了这四年,如今再看这一句,您怎样理解?

俞立中: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快速变化,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去了解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并为将来做好准备。对中国学生而言,这个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始终坚持,学习不只发生在课堂,社会同样是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要寻求的不只是信息,更应该浸润于其中,亲身体验多元文化,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交流思想,参与行动。

从入学开始,学校刻意在每个寝室安排两种以上文化背景的学生,创设全天候的跨文化沟通、交流、理解与合作的环境,这是其他学校很难实现的。

上海纽约大学实行小班化教学、互动式学习、全英语授课。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学生一般有二个学期,最多三个学期,甚至还可以搭上冬季、夏季的短学期,选择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遍布六大洲的其他13个校园或者教学点选课学习,把课堂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和研究实践融为一体。

试想,如果学生选修文艺复兴时代或欧洲中世纪社会和文化的课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这门课在佛罗伦萨学,在上海学,或在纽约学,最后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学习环境、文化体验和社会资源是不一样的。同样,如果学生选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化的课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在上海学,在纽约学,或在欧洲学,最后的效果也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学校所强调的,学习过程是全方位、多通道的。

作为大学的社会责任,学校承诺,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机会。因而,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根本不看、也不知道学生的家庭背景。一旦被选中,如果家庭确有困难,学校会尽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业。除了奖学金,也有获得助学金的。

实际上,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工薪阶层家庭,知识分子家庭的可能更多一点,并不是一所“有钱人才能选择的学校”。

记者:除了多元文化体验,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上海纽约大学还有哪些不同?

俞立中:一是主动学习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方方面面。学校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而选择权是学生的。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阅读大量文献,不积极思考,课堂上不主动参与讨论,是不可能达到学习效果的,也没办法跟上教学节奏。

二是全英语教学模式。因为,上海纽约大学51%是中国学生、49%是国际学生,所以都用英语授课。国际学生要学中文,是有学分的。

三是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五大板块:社会与文化基础、科学基础、写作、数学和语言;强调了四个关键词:全球视野、多元文化、学科融合、中国元素。各个板块里有一系列选修课,只有几门是必修课,如《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写作是核心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由专门教授写作的老师给学生上课,辅导学生写作。写作课的重点是训练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数学也是核心课程的一个重要板块,不是就数学讲数学,而强调数学逻辑的思维方式,强调应用,怎么把数学用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解决不同问题。

四是推迟选择专业。学生入学时不需要选择专业,在二年级结束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自由选定专业。

五是跨学科基础。重视学生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则是前面提到了的“学生可以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流动”。

记者:您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上海纽约大学的意义不在于中国又多了一所大学,而是打造一方高教“试验田”,本身就承载着改革、探索和创新之深意。4年过去了,您觉得,这个“试验田”效应出现了吗?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的目标是:建成一所世界级的,多元文化融合,文理工学科兼有的研究性大学,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的典范。要建一所世界级大学(World Class University),一所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这条路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走。

为了保证这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合作协议里设立了相关条款,例如纽约大学有权确立上海纽约大学的学术标准,以确保能够达到纽约大学的学位要求;常务副校长由纽约大学提名,负责这些学术标准的实施,大学理事会要尊重常务副校长的职权。

我和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ery Lehman)必须是“两个身体、一个脑袋”,这所学校的发展一定要中美双方的充分沟通,相互理解,按照高标准来设立学术目标和培养目标。

从办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华东师大每学期在上海纽约大学全程听课的教师有二十位左右。这样近距离、全过程的观摩学习,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通过比较和思考,他们也对自己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提出了很多建议,这正是华东师大合作举办上海纽约大学的目的之一。这项“福利”也从去年开始拓展到上大、上师大、上理工等3所上海市属高校。由此,这都算一种撬动改革的“鲶鱼”效应吧。

我想,我个人也会继续努力在上海纽约大学办学过程中,总结一些经验,希望能更好地为我们自己本土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创新服务。

>>>链接

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掌门人”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市人大代表,新中国同龄人。自2006年起担任华东师大第六任校长,此前他还担任过华东师大副校长、上海师大校长。他被学生誉为“亲民校长”、“最有魅力的校长”。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任重道远,他做好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而上海纽约大学也将继续为之努力奋斗。

在俞立中看来,大学校长可以有不同风格,但“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上海纽约大学,他依然坚持和学生一起用餐,一起聊天。办公室案头,有一本各届学生的“花名册”,尤其是第一届学生,无论哪个国籍,他几乎叫得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同时,学生只要敲门就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办公室。

杰弗里·雷蒙(Jeffery Lehman),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美方校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雷蒙一直是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推动者与领导者。加入上海纽约大学之前,他曾任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康奈尔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创院院长。他一直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跨国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雷蒙感叹,5年前,初来乍到时,上海纽约大学还只是一个梦。如今即将迎来首届毕业生。他说,他知道夸赞他们优秀、表现好容易让他们骄傲,但他还是得冒这个险说上一句他眼中的首届学生:So incredible!So amazing!(不可思议!令人吃惊!)

附:上海纽约大学大事记

2006年 

纽约大学设立纽约大学上海中心

2012年 

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成立

2013年 

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本科生报到

2017年 

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典礼将于5月28日举行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