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读书亭走进上音 掀起阅读新风潮

培养大学生阅读分享 让“漂书”成为习惯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一名学生正在读书亭内挑选自己想读的图书。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本报讯 上海音乐学院的“上观读书亭”昨天正式对师生开放,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读书亭外形上借鉴了老式红色电话亭,里面罗列着几十本深受青年关注的热门图书。这个读书亭其实就是一个校园图书漂流的平台,被认为将对校园阅读氛围的提升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史书居多,拓展学生阅读面

上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读书亭将作为上音学生图书交流的一个场所,学生在漂流亭里看到自己中意的图书,可以拿走阅读。但是同时学校也希望学生在拿走一本图书时,可以将自己的一本书也放到读书亭里来,供有需要的同学阅读。这样也就完成了学生之间的图书交流,一种知识的交流。

据了解,上音的这个读书亭在开放之初是需要一批“启动图书”的。上海大众书局为此捐赠了80余册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热门图书。而读书亭的开设也激发了上音师生阅读分享的热情。音乐教育系余丹红教授、音乐学系伍维曦教授、管弦系方家婧同学都拿出一些书籍,与同学们慷慨分享。

上音读书亭昨天中午一开张就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烈追捧,吸引了大批师生前来。在青年报记者进行采访的半个小时中,就有五六位同学从读书亭中挑选走了自己想读的图书。

上音爵士乐专业大二学生沈同学对记者表示,他平时在专业书之外,读得最多的就是文史方面的图书,而读书亭里这方面的图书正好比较多,可以满足阅读需求。同时,各领域精品图书汇集于此,也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阅读面。

“便条制度”开发读书亭社交功能

近年“图书漂流”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时兴的阅读推广方式,但是以读书亭的形式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图书漂流”,这还比较新鲜。从以往“图书漂流”的经验来看,这种形式非常好,但就是有一个问题,图书会越“漂”越少,以至于“断流”,难以为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参与漂流的读者拿书的人比送书的人多,图书入不敷出,越“漂”越少,自然“漂”不下去。

从理论上说,本质上就是一个图书漂流平台的高校读书亭,也可能出现这种“断流”的局面。青年报记者昨天在现场注意到,确实也不是所有的拿走图书的同学都带来了自己的书。对此上音方面有自己的一个考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在校园内开设读书亭,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图书漂流”习惯的一种培养,只有了解了“图书漂流”的规则,有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未来踏入社会,也能更好与别人进行阅读的分享。

其次,读书亭还需要增加一些环节,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图书漂流和阅读分享的积极性。上音就准备未来在读书亭里设置“便条制度”——从读书亭拿走过图书的人可以在便条上写上自己的阅读心得,当然可以写自己还希望读到哪些书,这样如果有同学正好手上这些书,就可以拿到读书亭里来。图书就在读书亭里实现了互通有无,实现了阅读的分享和交流。

上音相关人士告诉青年报记者,当初将读书亭设计成电话亭的模样,就是想表示读书亭也是一个社交场所,是一个关于阅读的社交场所。而只有将读书亭的社交功能进一步开发出来,校园里的“图书漂流”才是可持续的。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