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5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教卫、科技系统代表团的代表们建言献策谈“教育”

高校须勇立潮头 教师要立德树人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上海高校在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应有怎样的站位与作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上还有怎样的“大招”?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源泉在哪里?……来自上海教卫、科技系统代表团的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上海高校应该勇立潮头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代表说,自己所在的小组对教育民生高度关注,市委报告中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蓝图也有突出的强调。“‘上海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些描述,让我们特别振奋、备受鼓舞,反映出市委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对高校、师生寄予的厚望。”

在焦扬看来,教育对上海这样一座以创新为灵魂的城市来说,是不断发展的,也是追求卓越的基础,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源泉。“上海高校应该勇立潮头,努力服务上海发展的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焦扬称,下一步,复旦大学还将继续围绕几大方面下功夫。首要的是,立德树人,加快“双一流”的推进建设。“中央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我们高校来说,也是一种历史担当、责任使命,因此,复旦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为上海‘四个中心’、‘卓越城市’的建设贡献更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人文情怀、国家意识和战略眼光。”

同时,复旦也将继续为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下功夫。焦扬注意到,关于C919大飞机,微信上很是热闹,各校都在推“C919背后的高校人”、有复旦人、交大人、同济人等等。“这就很好,大家都在为国家、上海重大战略目标从各自角度不断出智出力。”

充分发挥“环高校”的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代表说,市委报告提出了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表明在当前具备相当物质基础的情况下,上海更为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了文化自信。就高校自身而言,应发挥自身优势,引进集聚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力争在前沿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突破,转化更多成果。

杜慧芳还提出了建议,她建议规划建设更多科创中心承载区,充分发挥“环高校”的作用,在高校周边预留发展空间,“能否给未来高校建设时预留与社会交集的空间,让高校能与当地区域开展更好的合作交流。”

关于助力科创中心建设,杜慧芳建议,应该借鉴世界通用的标准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她表示,在这点上,以色列被认为拥有最先进的孵化器,许多成功的例子都可以借鉴。以以色列理工学院为例,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换的积极性非常之高,许多教师因此成为了“富翁”。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骆大进代表说,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重中之重的一项任务,如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也是改革的重点。“一方面应该增强其责任,加强考核评估,实际上这也是世界通用的一种做法;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改革,简政放权,成果的定价评估、作价收入、作价入股,包括科研人员的所得税的缓征,这方面是不是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和推进,从而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骆大进这样提出。

践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这一理念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世平代表认为,高校在推进市委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培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大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群体。

李世平说,他目前所在的学校是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经过资源整合成立的新大学,两校并为新校后,校方以《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确立了可能是全国高校中最短的校训——只有两个字:“立信”,实际就是为了深入践行全程全人的诚信教育体系。

究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在教育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如何解决教师在立德树人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据介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正通过统筹将之带入“课程”。同时,将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共同纳入视野,从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实践的课题,必须积极践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这一理念。”李世平认为,上海高校纷纷开设“中国系列”思政课,是国家强大、文化自信的很好表现。

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代表表示,上大明确把思政课纳入“双一流”的建设,目前,在“大国方略”的基础上,学校陆续推出“创新中国”、“创业人生”和“时代音画”,全部都是大牌教授或行业精英担当嘉宾,以一种“项链模式”的授课方式推出,因课程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大学生关切。

交大党务工作者仰颐代表提及,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在去年底为2016级学生带来一场生动的形势与政策课,用“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世界博览会筹备”、“迈向全球卓越城市”三个经典的“上海故事”,向学生们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变化,带领大家开启“了解上海之旅”、“读懂中国”。

姜斯宪的那一课在大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反响,这引起仰颐的进一步思考:上海的城市文化是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源泉,不妨进一步进行案例研究和挖掘,更好地厚植城市文化,增强认同和亲近度。

[侧记]

党代会报告出了诗意感爆棚的“金句”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是出自党代会市委报告中的一句话,不承想,这般对未来的诗意描绘,正成为会场内外的一句“金句”。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代表在审议发言时提及,这句话不仅热在党代会现场,她注意到,这也成为了两天来上海滩上的“流行语”。在焦扬看来,正是因为话语说到心坎,深入人心,才能把市委书记在严肃的党代会上的报告迅速发酵成变成“流行语”,“从历次党代会上来看,都很难得,将目标愿景和广大人民的福祉联系了起来,极大增进人民群众的感受度和获得感,从而更好地凝聚人心,积极奋斗。”

焦扬的话,引起很多代表的共鸣。与此同时,“让民众幸福指数跑赢经济增长指数”同样让大家的心里都暖暖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代表余佳说,为身上贴有的“上海标签”,感到非常自豪。来自上师大天华学院的许岳代表说,对韩书记描绘的“诗意栖居”充满了期待。

还有多位代表指出,几乎各行各业的代表都能从报告中感受到描绘的自己本行业的愿景,十分振奋。哪怕是退休市民,也在听了党代会新闻、看了报纸后,感到特别的激动和有盼头。在自家小区门口,交大党务工作者仰颐代表碰见了一位老年人,他告诉仰颐,报告中关心老年人,让这个群体很感欣慰。作为嫁接群众百姓的一座桥梁,仰颐说,她听了以后觉得“很有温度”。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