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健康·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精准医疗将迎来变革时代

青年报 邵炯

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健康规划纲要》“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部纲要表明了国家未来15年在医疗行业的布局和规划。从内容中,能看出政府对医疗行业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改革,涉及到药品、预防、诊疗等多个方面。

青年报 邵炯

精准医疗核心是个性化治疗

业内人士表示,精准医学的出现不是商业界的一时炒作,它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经出现,就不会回头。就像智能手机的出现代替了以前的手机和“大哥大”,这个趋势不会逆转。其次,精准医疗既不是简单的DNA测序,也不仅是大数据的收集,更不是使劲砸钱买仪器设备,它首先是医疗,是一种新的诊疗模式。这种模式要遵循医学规律并要有更高的质量。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这样解释精准医疗:“把按基因匹配癌症疗法变得像匹配血型那样标准化,把找出正确的用药剂量变得像测量体温那样简单,总之,每次都给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疗法。”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看来,精准医疗的核心就是个性化的治疗。“某一个人得的肺癌,和另一个人得的同样肺癌,两个人的年龄、综合背景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特质都不一样,决定了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同样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不同效果。现在能不能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就是所谓的精准。”刘玉村认为,精准靠的是对个体的绝对细致的分析,得到大量数据,再回过头去进行分析。这个过程需要理论,需要技术,更需要具体落在病人身上的措施。

精准医疗发展初期瓶颈不少

“数据共享、生物样本共享是精准医学发展的瓶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院士强调,在新型治疗、诊断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中,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应进一步完善,成为动力而不是阻碍。

精准医疗在世界范围内也仍处于初级阶段。以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为例,各类临床遗传专科医生超过2000位。美国自1982年开展对临床诊断师、咨询师的培训,现有各类有资质的诊断师1900人,有资质的遗传咨询师4000余人。这些对于快速发展的美国诊断市场仍然供不应求。反观中国,本土精准医疗行业的各类人才奇缺。真正具备完善训练的临床遗传专科医生依然十分稀少。我国也没有临床诊断师和咨询师培训制度。

社会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精准医疗行业的市场和发展。目前国内市场上普通民众对精准医疗的了解还不够,对各种遗传与基因检测的认识严重不足。这一点从上述对医生的调查可以侧面反映出来。这一方面这使得整个社会对精准医疗服务的需求不足,民众认识的不足也就无从分辨服务质量的高低从而进一步加剧整体服务质量低下的情况。

另外,由于质量体系和人才的缺乏,高品质的遗传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严重缺乏使得社会和公众对整个精准医疗的服务内容和检测结果一头雾水。现在市场上各大诊断公司的报告,大多是拖沓冗长,有的长达数百页。大量无关信息堆砌而关键信息不明确。缺乏高素质咨询师对报告的解读和科普,这也进一步降低了社会的认可度。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将迎来质变

可穿戴设备+远程诊疗+人工智能将彻底颠覆传统诊疗服务。

不久前,IBM的超级计算机Watson消化吸收完25000个医疗病例,结束了两年的“闭关修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浙江省中医院开启了中国医疗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帷幕。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最大的痛点即为围绕稀缺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但随着互联网医院、医用可穿戴设备以及第三方影像中心的普及,未来人工智能必将在疾病预防和诊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技术上的突破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被颠覆的可能。

近日,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筹)在北京科技大学揭牌。研究院名誉院长由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斐里德·穆拉德担任,院长由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兼任,其他全球精准医疗与健康领域顶尖科学家接受聘任。揭牌仪式上,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指出,精准医疗是当前全球医学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是我国医疗健康体系建设中亟待研究和突破的领域。

就在几天前,全球知名企业通用医疗发布了一款新的乳腺医疗影像设备,能大大减轻乳腺影像检查中的痛苦,欲以其先进的设备技术来推动乳腺癌早筛。通用医疗公司的CEO John Flanner表示,“不久之后,人们一提到医疗设备,比如核磁共振仪或X光机,就会像提到iPhone一样。”也就是说,医疗设备将不会仅是一台机器,而是与医疗软件结合的智能生态。通用医疗的一位高级副总裁解释,公司已经和一些医疗服务商合作了多年的软件制造,以解决医疗行业最严峻的几个问题,即医疗的可得性、质量和价格。同时,大量的数据涌入医疗体系,信息的复杂度也只会越来越高。

精准医疗代表着人类未来医疗健康的发展方向,中国在精准医疗领域也将有机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认为,我们应立足于中国国情,积极开展基础研究、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建立中国人疾病谱基因库,将我国拥有巨大的患者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临床诊疗技术进步的战略资源。由此建立中国的精准医学数据基础,制定中国的精准医学疾病诊疗标准、疾病预防和阻断标准,提高医疗的均等性、可及性和先进性,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医疗费用,促进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