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深度解析创业失败的深层原因 助创业者绕开“暗礁”

创业伙伴应该深交流明算账 创业项目不能光靠“讲故事”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除署名外)

    桑大伟

    吴满琳

找的合伙人不对、团队不匹配、贸然进入陌生的领域、太过理想主义、没有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在创业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步踏错了,都有可能导致“Game over”。而创业之难,难在你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只有当回过头来复盘,才恍然大悟,公司在不经意间踩了地雷。日前,交大负责的《2016上海城市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指数》中,课题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桑大伟曾提出,创业“退缩”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失败。但事实上,当你知道了那么多“创业坑”,很多显性的陷阱是可以绕过去的。在倡导宽容失败的大环境下,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沪上多位创业方面的专家。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除署名外)

【专家分析】

创业“退缩”的主因是担心失败

日前,交大发布了《2016上海城市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指数》,据桑大伟介绍:这是国内首个以创业者为核心,通过创业者感知视角对城市区域创业生态进行的全方位研究,通过对创业者的直接访谈和调查,“全景式”地描绘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程中的创业者特征。

生态指数指出,从创业生态潜力看,需要关注潜在创业者,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潜力。调查显示,创业“退缩”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失败。有创业意愿并认真考虑过创业可能性的“潜在创业者”,尽管认为创业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对于创业失败的恐惧导致很多潜在创业者难以走出第一步。创业政策已经营造了很好的创业环境,但多为如何激励、扶持成功企业加速成长,而对创业失败后的善后事宜,包括对个人信用、再次就业、自信心受损等问题的关注不足。

该调查还建议,深化公共服务——向创业出口方向延伸,冲出创业“死亡谷”,丰富中介组织,让创业者服务创业者。开业指导、一站式办证、法律咨询、财务外包等服务主要集中在创业前端,但对上市销售前的“最后一公里”往往难以顾及,导致品质感不足,初创草根、山寨的色彩浓厚,下一步的创业服务中可引入产品外观设计、产品推介、项目交易等后端公共服务;这个过程中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既不缺位,也不错位、更不越位”,政府部门应更好的搭建平台、制定规则、做好裁判,更多采用和选购第三方的、专业化的服务如辅导、课程等,实施动态评价。

想要避免失败就要扬长避短

交大专攻创业研究的副教授桑大伟在了解了青年报的系列策划后,深有感触。“团队合伙人没找好往往会成为创业失败的导火线,创业选择合伙人一定要选择志同道合的,彼此要有相应的默契。所谓上阵亲兄弟,成功的创业团队一般有着较为深厚的合作联系,同学、同事等有过共事、合作的经历,彼此熟悉、认可,创业者更多从校友、过去的同事等方面建立联系,即便没有直接合作,这些社会网络也会提供很多宝贵、真诚的建议;而通过简单社交认识的所谓朋友,都是属于浅接触、弱关系,在深度合作中往往发生分歧会比较大。譬如有的创业者会参加创业比赛,发现其他团队有人能说会道,就邀请对方加盟自己的团队,这就属于浅接触,组建的队伍,往往后来发生问题会比较大。由于性格不同,大家对事情的理解偏差会比较大。尽管任何团队都会有各种问题。但在创业早期倒下的,最主要还是合伙人分歧,导致大家价值观的判断不一致。”

桑大伟提醒说,在寻找团队的过程中,如果对方本身没创业意愿,强扭的瓜不会甜。另外,创业后,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要事先就利益分配达成共识。创业靠团队,这是一个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除了创始人团队,新加入的成员应该如何激励,这是创业企业在人力支撑方面的一个重大挑战,与创始团队的情怀不同,他们需要获得更加实在的激励,事业的挑战、期权池预留、股权分享激励等。

“就现在的创业项目而言,我个人倾向于科技创业。首先,创始人本人要对项目非常精通,自己的业务能力就很强。有一个笑话是,我们的团队、钱等都到位了,就差一个工程师。”桑大伟认为,那些创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基于自己过去的积累。有一些连续创业者,他们在创业成功后升级变成投资人。但好的投资人绝对不会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一家创投公司里,一定是最熟悉这一领域的人去看项目。对医疗领域熟悉的人不会去看互联网项目。换句话说,就是做熟不做生,否则必败。

“我看到一些投大数据的VC,他们此前就是在百度、阿里工作了多年的高管。投一个项目,你需要在这个领域匹配资源。在第二个案例中,一名做互联网的创客一下投资农业,相当于一个盲人。”桑大伟建议,创客想要避免失败,就要尽可能扬长避短,不要试图克服自己的短板。因为所谓创业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一招鲜。而不是做全面的人。全能型的人可能适合当公务员。

“假调查”可能会高估“伪需求”

至于“项目太过理想化”的失败原因,桑大伟一阵见血地指出,这是因为很多项目不是刚需。就像厨师上门服务,在特定时间里可能会有需求,譬如年夜饭、过生日的时候,但这不是高频需求。创业者对市场的估计过于乐观。“现在很多市场调查都存在一个问题。问卷里会假设有这个东西,你愿意买吗?此时此刻,这个调查是虚拟的。被调查者他不用立即掏出100元,所以更倾向于说愿意。但真的创业做这些事,就要对重点客户做非常深入的访谈,面上的调查是没用的。打个比方,要询问重点服务客户你在什么情景下会选用厨师上门服务。”

“再譬如案例中提到的做父母学堂的那家公司。咨询师和父母聊一次,人家也许会愿意,但持续让父母接受情商教育是不可能的。”桑大伟认为,因为调研方法不正确。导致很多点子估计得过于乐观了,对于风险的估计不足。在试水的免费阶段,可以吸引客户,但这些企业往往没考虑到客户黏度。当烧钱烧到一定程度,一旦要收费用户就停止使用了。当公司准备盈利后,又对付费用户的比例过于乐观。导致盈利能力跟不上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他还透露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投资市场也比较浮躁。这几年热钱很多,投资人拼命想要把钱投出去。国家也对创业项目进行补贴。很多创业者通过轮番参赛创业大赛“圈钱”。以前只有to C、to B,现在出现了to G、to VC的新名词。

“甚至于,现在前期的投资拼命吹嘘项目,目的是希望卖给下家。由于整个投资市场,好项目偏少。部分项目估值偏虚,出现了泡沫化,大家靠讲故事将项目捧上天。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容易导致项目失败。”桑大伟认为,创业项目不能没有实质的数据、不能光靠讲故事。现在,大家专注于融资、曝光率、用户率、活跃程度。对实际的财务业绩数据关注得反而少了。不是说高关注度一定能转化成利润。而作为投资人越到后来越谨慎。这需要一些到现在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的项目引起警惕。

【专家建议】

为何不能成立“创业失败险”?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创业班负责人吴满琳对现在创业百态也深有感触,这些年她见过创业的“N种死法”。

“有的是前期速度快,操之过急了,后期跟不上,资金链一断掉,流水没有了。项目就无法继续推行下去,很多团队成员没了信心了。公司就一下垮掉了。”在吴满琳看来,现在创业的外部环境较为浮躁,对投资人来说,现在投资项目的代价越来越大。

吴满琳认为,对于首次创业的人来说,大部分人还是在试错。创业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就好比小朋友学走路、学游泳,没有一下水马上就会游的,这期间会有挣扎、会呛水,甚至有溺水的危险。刚学走路时也不免会摔跤。但我们对这些学步学游泳的人就很宽容,不会认为他们摔跤了、呛水了就失败了。更不要把创业失败等同于人生失败。所以说,创业失败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常态。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挫折。

“虽说创业中伴随着创新、突破、市场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业也伴随着风险。创业者中成功的非常少。我们现在听到的项目做得比较好的,获得A轮、B轮的都是属于凤毛麟角的,在风光背后,他们可能不晓得吃过多少苦头,撞过多少暗礁。”吴满琳提醒说,对于初次创业者来说,可能会选错项目、找错合作者、团队建设不给力、股权设计不合理、陷入虚假需求等陷阱。但即便是“创业大神”级别的马云、马化腾等在前期也有不为人所知的挫折。“现在我们一提到创业,就和伟大、荣光沾边,就会想到闪亮登场,但却只字不提挫折,给人一个错觉,创业是很容易的。外人根本不晓得你摔过多少跟头。”

“真正的创业者拥有强大的信念。他们就好比盲人在黑暗的丛林中探索。试图寻找合适的路。作为大人(创业老师)可以陪伴孩子(大学生创业者)成长。但就像小孩走路一样,就算跟他们说前方有坑,一路上也是防不胜防。”吴满琳建议,即便前方铺满了荆棘,哪怕失败了,对于有信念的人还可以再上路、再调整。

在看过了诸多创业项目的起起伏伏后,吴满琳也感叹在创业过程中也不乏存在“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现象,有的团队前期大家都能一起吃苦,但当有投资人看好,有资金进来,项目有起色的时候,就开始为了谁干的多、谁出钱多起了纷争,为了这些事翻脸的哥们不在少数。“当然,也有的团队成员虽然翻脸了,但到外面闯荡一番后,回头又是哥们了。现在的80后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都非常有个性,但有的心智上还没有很成熟。创业的过程,也是锻炼心智的过程,大家互相理解,从当初的不成熟到走向成熟。”

“针对大学生创业者,我们是否能设计个保驾护航的基本保障政策?如果创业失败,他们还能有3个月基本生活保障。”在采访中,吴满琳还提出,现在社会弱势群体有低保,财大有挂科险,创业为何不能有失败险呢?尤其是给大学生创业者一个保障体系。让更多人去尝试。政府做了那么多创客空间,提供开业补助,其实已经有意识去降低创业失败率了。但因为宣传不够,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政策。“我们是否可以给创业者提供一套防弹衣。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障机制,哪怕失败了,也能有信心有底气站起来。”

【过来人说】

经验1 明确盈利模式避开“经济压力期”

“我创业时,还是太年轻,缺乏经验。”2008年,70后的唐才友在30岁走出工作“舒适圈”。他选择自立门户,靠着自身的软件技能,与朋友携手搏一把开了一家主营金融服务外包和指纹识别的互联网公司。两年后,因家庭生活上的短期资金压力,唐才友无奈地选择放弃。

唐才友觉得,这一段为期近两年的创业历程,不能称作失败。明确地来说,“不成功”是对这段创业经验最准确的形容词。

“互联网行业收入短平快、受益快速爆发的特点,在我们那次创业项目里可一点都没显现出。”唐才友将公司当时的盈利模式用“传统”两字总结。

公司的目标顾客是员工规模在百人以上,需要用互联网软件的形式高效管理的企业。“但是此类大型企业,都需要一轮轮调研、招商、洽谈,才能达成合作。”唐才友分析,对当时的公司而言,获利是一场持久战。

创业企业的项目运作经验不足。招标时难得到大型企业客户的信任,耗费几个月的沟通,可能最终只能接到几万元的订单或者拿不到订单。

这对创业初期的公司来说,维系运营的成本很高,时间久了现金流的压力就比较大。

“我们当时创业的时候,沪上愿意给小微型初创企业风险投资的机构可没现在这么多。”唐才友说创业初期遇到的资金流通不畅,成为了互联网行业发展最大的绊脚石。“当时我们哪懂风投,也不会使用这些工具。”唐才友和朋友们缺少融资,运营时现金流受限。为了节省日常的成本,维系企业运作,合伙人每月只是象征性地拿三千余元的工资。要知道,三千余元的薪资水准与他在企业工作时的工资水准,可谓“天差地别”。

“一门心思想创业的青年,最好避开经济压力期进行创业。”唐才友的孩子在他创业的第二年出生了。家中多了一名新成员,这给唐才友添了不小的生活压力,而创业公司还没进入稳定增长期。唐才友经过深思熟虑后,放弃了他合伙参与运营的公司,给近两年的创业经历画上了休止符。

在总结创业经验时,唐才友所谈到的年轻,更多指的是缺少对所在行业的敏锐判断力,“加之年轻人又容易急躁,盼着一眼看到成效。这两者就催化了一段不成功的创业。”

经验2 创业非越早越好确定方向再出发

近年来,90后、95后创业获利的消息在网上宣传尤广。“这不代表创业是一件越早越好的事情。”唐才友感慨,只有创业者真正准备好了,带着创业的冲动向前出发,才是一段富有价值的经历。

“现在,我就想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帮助在孵化期的创客出主意、说真话。”唐才友现在是上海市移动互联网产业促进中心的主任。从2014年开始,每年唐才友会经手分析上千家初创企业,“这也是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直接方式。”

“前天,一位青年小伙联系我,想以高科技的恒温箱为主体,给白领提供订早餐的服务。”经验丰富的唐才友听闻后觉得,这是假想出的市场需求。他举例,大多数白领在便利店即可获得温热早餐。加之,恒温箱成本高,同时要保证每个用户从箱中取餐及时性。这成本远远高于增值空间。

唐才友说,近年来做创业孵化后,发现不少青年创客将自己的困难认定为全社会的困难。缺少清晰的市场定位与明确的盈利模式。他观察发现,不少刚毕业的学生因为缺少社会的阅历与见识,还不够撑起整个项目。唐才友说,加之青年人的工作经验匮乏,若真想把公司做大做强,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力与把握能力远远不够。

说到此处,他回忆起9年前刚踏入创业圈时,与合伙人存在对创业的“懵懂”经历。在创业的初步选址时,团队就被孵化器“忽悠”了一把。唐才友在入驻孵化器和“创业邻居”交流一番后,才发现孵化基地曾向他许诺的“免三天房租”,实际上可以获得一个月的免租期。“创业者在初期,没有为自身争取更多权益的概念或者过于期望争取权益。”

唐才友觉得,创业的外在条件也会影响到初创公司的发展。在他创业时曾加入了综合性的孵化园区。隔壁的创业邻居在业务上几乎与他们没有交集,更不提有“共同语言”了。这一综合性孵化的模式,在唐才友看来帮助甚少。“无效的沟通不能解决经营过程中的困惑,也浪费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公司选址、股权分配比例、公司组织架构安排,甚至员工什么时候入岗签合同、交社保,都是决定创业企业成败的因素。在创业园区看着一个个初创项目“潮起潮落”,唐才友说,可别小瞧这些细节,有时因为股权的分配问题,一家创业企业都会随时分崩离析。

他在个人的创业语音课上分享:创业永不晚,但创客一定要想好方向、把握细节、专心致志。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