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看不懂的电影就值得吹捧?

王小帅:切勿过分消费艺术电影

青年报记者 陈宏

    王小帅给金马奖最佳影片导演助阵。青年报记者 张瑞麒 摄

本报讯 近日,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来到上海,著名导演王小帅特意赶来为导演张大磊“加持”。而谈及文艺片的现状,王小帅在盛赞该片“有温度、不矫情、很清新自然”时,也毫不留情地抨击说,现在一些从事创作电影或艺术片的,被那些“自吹自擂是艺术人”的自媒体“过分消费”,这对年轻导演是有害的,导演也不应该生硬地划分为第几代导演,所有人都应该“用作品说话”。

中国应该耐心等待好作品

电影《八月》讲述了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浪潮中,西部小城里的小雷一家在面临铁饭碗即将被打破时的处境和选择,片中主角小雷以孩子的视角懵懂地旁观大人世界的生活变化。尽管导演张大磊笑称自己的创作班底皆为“七大姑八大姨”构成,拉来饰演小雷的孔维一是同事家的孩子,小雷的父亲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而小雷的母亲则是自己从事婚庆行业时的客户,但整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却是专业级别,最终成为金马奖的大“黑马”。

“《八月》里的小男孩其实是个符号,他像是一个‘闯入者’一样闯入了这个世界。我将更多的情感投射放在了父亲身上,因为我至今都在作为一个孩子,去接受父辈所给我们创造的那个时代的‘美好’。”导演张大磊爽快表示,《八月》确实是一部半自传体作品,小雷和父亲的两个角色中,都有自己投射的影子。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得主王小帅也对影片有较高评价:“我认为《八月》是一部有温度、不矫情、很清新自然的电影。《八月》是有色彩的,它的质感很好地体现出那个年代。大磊的这部处女作非常精彩,他抓住了年代电影的重点,还原了无法被复制的90年代。”

作为一部文艺片,其实现在大部分观众都会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那就是“你有什么看点”,对此,张大磊说这样来评判电影“有点太功利了”:“电影既然拍出来了,我认为很幸运地能够进入主流的放映渠道,去和大家见面,就是和观众选择其他电影一样,觉得有打动你的、吸引你的就去看,这个也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没有想过它一定要有一个吸引观众的点。”

过分消费艺术对年轻导演有害

有观众希望文艺片有“看点”,但另一种潮流则是,很多自诩“高逼格”的自媒体号,希望往死里吹捧文艺片,认为看不懂这些片子的都是毫无品位的人。王小帅导演对此非常不满:“有一些自媒体自吹自擂是艺术人,说到作者电影、艺术片,就把这些弄得不得了,我觉得这种过分地去消费艺术和电影的方式,非常不好,对年轻的导演是有害的。”

中国的电影市场,在1994年第一部美国大片《亡命天涯》引进后,就开始了两种路线,一种是美国电影这样的真正市场类型电影的蓬勃发展,一种是中国电影人“想挽救自己与电影关系”的独立电影,两种路线并行不悖,只有选择的不同而已。“是否会转型商业片,这个问题我一直被问了好多年,我已经无法思考这个问题了。我需要保持自己的动性和直觉,被期待得越多,还原的初心就会越少,只能趁自己还没有麻木,还有很多想要做的东西,那为什么不去做呢?在外面开始走市场化电影的时候,能做自己这点事情的人会越来越少,这样一对比的话,我不会改变。”他说。

他也期待年轻导演保持初心,不要总是被“第几代导演”的说法所干扰:“我一开始拍电影,人家就说我是第六代,我觉得莫名其妙,后来觉得也对,确实跟前面的价值观不一样了。但马上又有人说第七代了,谁拍了个电影就是第七代了,这是一种非常懒惰的方法——文化的传承不应该是这样的,一定要出作品,一定要去推崇个人的东西,而不是一代一代的东西,所以大磊出来不需要是讲第几代了,同样类型的电影,看谁拍得好,喜欢哪一种就好了,那才是真正的丰富。所以年轻导演能否出来要看自己,实际上电影与其他任何一个形式的艺术都一样,就是看作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