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7年02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走近三对“大爱”情侣:因为公益,他们成就了更好的彼此

有一种爱,是爱你,因为你也爱公益。今天是情人节,青年报记者走进了三对公益情侣中,他们或因公益而结缘,或因相爱而公益。在携手“益”路前行的时光里,他们一起拥有过付出的满足,也一起面对过困难的挑战。在公益活动中,他们感动于爱人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成长于一次次的打拼和挑战。因为爱情因为公益,他们成为了更好的彼此。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见习记者 陆安怡

孙冰♥刘晓伟

公益成为他们的最美红线

“惠馨康健院爱心探访活动志愿者招募中!”2005年,热心公益的刘晓伟在网上看到一条志愿者招募帖,主动报了名。就在这场公益活动中,她见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的负责人孙冰。

那时候,孙冰还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业余时间成立了向阳花这家公益机构,常常组织爱心人士一起到康健院探访,陪孤残儿童们玩耍,给孩子们喂饭。参与过几次后,刘晓伟决定做一名长期志愿者,“我之前也参加过不少公益活动,感觉向阳花很纯粹,志愿者也比较稳定,不是拍拍照也不是作秀,而是真正可以为孩子们带去一些他们需要的关怀和温暖。”

让她印象深刻的除了机构纯粹之外,还有孙冰这个人。“他很有爱心,每次去孩子们都喜欢围着他转,给孩子喂饭的时候特别细心和耐心,感觉是个很顾家的人。”参加的次数多了,刘晓伟和孙冰,还有向阳花的其他志愿者们也成为了好朋友,每次活动结束,大家总会聚在一起吃个饭,谭火锅成为了这群志愿者们的“据点”。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公益和感情都是必聊的话题,公益也成为了一条红线,让孙冰和刘晓伟渐渐顺其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2007年的夏天,孙冰决定裸辞去支教,刘晓伟到火车站来送行。那是他第一次带队去支教半个月,也是他和刘晓伟分开最长的一段时间。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宁夏西海固的国家级贫困县,孙冰带着7名志愿者在当地的乡村小学里为留守儿童送上趣味课程,陪孩子们度过一个有爱的暑假。

活动是有益的,但是条件确实很艰苦。学校偏僻,大家每天一起大锅做饭,节省开支,大家把教室里的桌子拼起来,再铺上睡袋当作床。更难适应的是,由于当地缺水,孙冰和志愿者们整整两周无法洗澡。

而这一切,孙冰都会和刘晓伟沟通。“我们两个相处就是这样,好的,坏的,都会说。”孙冰说,裸辞这件事,当时其实是瞒着父母的,但是却没有瞒刘晓伟,因为晓伟懂得他,并且始终很支持他,给他鼓励。“我觉得辞职做公益是一件好事,当时国内做这个的也不多,如果他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就应该勇敢去做,我很支持。”刘晓伟说。

最难的时光有她最暖的支持

然而,现实并非那么一帆风顺,甚至困难重重。在孙冰裸辞、专职做公益的第一年,基本没有收入。“专职做公益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那一年我也确实很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说到最艰难的这一段,孙冰有些沉默,在那段日子里,刘晓伟给了他最暖心的支持。

当时做古筝老师的刘晓伟工作比较自由,收入也比较稳定,看到孙冰碰到困难,平时两个人约会吃饭,晓伟常常会抢着买单,甚至对于孙冰公益项目上的一些成本,晓伟也会帮忙支持。“孙冰做事很实诚,很热心,起步阶段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我始终很相信他,相信他的付出会有回报的。”晓伟说。

2009年,向阳花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那一年,孙冰和刘晓伟还完成了重要的人生大事,领证结婚。“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也算是裸婚。”

结婚后,刘晓伟也变成了半个全职公益人,常常协助孙冰组织活动,帮忙开会,甚至到2010年7月办婚礼的前一天,两个人还一起奔赴在工作第一线上,忙着世博会志愿者“小蓝莓”的招募和上岗培训工作。“婚礼那天,孙冰在婚车上接工作电话,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没停过,司机和摄影师也看了大笑。”

孙冰和晓伟的婚礼,几乎也可以用“众筹”来形容,他们没有找婚庆公司,所有一切都依靠志愿力量。摄影和摄像都是志愿者,婚车有的是志愿者的车,有的是晓伟学生家长“捐借”的车,婚礼上的花也是夫妻俩提前自己去曹家渡花市买来、志愿者帮忙一起布置的。

婚礼那天,来了很多志愿者小伙伴,夫妻俩很高兴。他们还请来了他俩第一次做公益见面的惠馨康健院罗院长,和这位特别的“媒人”分享他们的幸福。

信任支持细水长流 人生淡淡茶水清清

“选择了公益这一行,不可能大富大贵,简简单单地生活就好。”如今,孙冰已经是俩娃的爸,姐姐的小名叫安安,妹妹的小名叫宁宁,夫妻俩希望两个孩子能安安宁宁地度过一生。

晓伟的眼光没有错,职场上孙冰的事业蒸蒸日上,在家里他确实是一位非常顾家的好丈夫、好爸爸。平时,孙冰很少花精力去那些不必要的应酬合,而是一有空就带孩子们出去玩,带着她们一起做饼干、烤面包。“老大、老二生活的里里外外,都是孙冰在照料,我不太用淘宝,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孙冰在张罗,连女儿的头绳都是孙冰买的。”晓伟笑着说。

对孙冰来说,家人永远是优先的。每逢节假日,总会带着爸妈和妻女一起出游,“如果带着爸妈一起,总是找爸妈爱吃的东西。如果爸妈没有一起来,到酒店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和爷爷奶奶视频。他很孝顺,也很会教育女儿。”

结婚这些年来,老婆的生日、结婚纪念日一个不落。“那天我在上班,他突然打电话来让我下楼,送了条项链,我一开始还有点愣,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是‘5·20’。”

在夫妻俩看来,他们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型的。“这么多年了,我们几乎没有吵过架,应该说彼此的信任和支持是最重要的。”两个都爱简单安宁的人,在一起才能享受到最恬静的幸福,正如夫妻俩一直追求的:人生淡淡,茶水清清。

赵驿♥朱惠玲

重拾医生情怀 白手创业投身公益救援

“可能是早年做医生的关系吧,现在做急救让我有一种找回做医生的感觉。”上海合恩公益救援中心的主任赵驿,对医疗事业有着深深的感情。先是早先做医生,随后在大型的医疗制药器械公司担任重要管理岗位,如今,又白手起家做起了公益救援。

在这之中,赵驿的妻子朱惠玲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两人的相识也是因为医疗,1999年,赵驿来到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带教老师正是医院里的医生朱惠玲。回忆起年轻时的感情,夫妻两人笑称“女大三,抱金砖”,但更重要的是,身处同一个行业,让两人有着天生的认同感和亲密感。

2015年,身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流砥柱阶段,赵驿为了理想选择辞职创业,换作其他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担忧和顾虑,但是朱惠玲自始至终只有两个字:支持。

“在医院工作的时候,看到过太多的生老病死了。”朱惠玲由衷感慨地说,人生是短暂的,应该要及时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赵驿也是,我一直觉得,不用顾虑太多,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好了。”

除了单纯地支持赵驿的梦想,朱惠玲对于赵驿的选择也是非常认同的。在赵驿的公益理想中,合恩救援要做的不仅是赛事保障,专业救人,更是教别人救人,而且教的是普通大众,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够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向社会传递公益急救的种子,是帮助别人也造福自己。这一点,朱惠玲无比认同,“以前我在急诊室的时候,碰到过很多急诊患者。如果普通大众都能够学会一点急救技能,那么就能抓住最佳的治疗时机,例如及时控制早期出血,化大伤为小伤,甚至能够挽救宝贵的生命。”

夫妻同心度难关 把笑容给对方把压力给自己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虽然赵驿之前的事业很成功,但是初入公益领域,还是遇到了不少难关。如今回忆起来,只是淡淡地化为一句,“一个人做,过程很坎坷。”白手起家,一开始没有项目,赵驿找各种各样的机会去不同机构拜访、自荐。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举拿下2015年全市12个区县爱心暑托班的急救课程,4800名孩子在合恩专业的指导下了解和学习了急救的实用知识。在这过程中,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机构来说,是加班加点的培训和筹备,为了协助赵驿,朱惠玲辞掉了工作,也加入了其中,成为一名公益人,一起实现赵驿和她的梦想。

如今,两人在机构中的分工越发明确。医疗专业出身的朱惠玲负责机构医疗专业方面的深耕和培训,而管理见长的赵驿更多地侧重于机构的战略方向把控和资源开拓。现在机构成长得很快,去年已经承接了100多场赛事保障,今年这个数字预计增长到300多场。

机构的飞速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必然会面临很多发展中的问题。虽然在同一个机构里,但夫妻两人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报喜不报忧”。在采访时,朱惠玲才坦言,其实工作中还是遇到过不少难题,但为了不增加赵驿的负担,自己都没怎么说。“可能是我从医的关系吧,对我来说生命和健康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天生有些乐观主义,认为再大的困难都不是困难,最宝贵的是生命,只要活着,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

身为一家之主的赵驿,更是“擅长”把笑容留给对方,把压力留给自己。“在团队中,精神引领很重要,我不喜欢在员工面前传递压力,而是尽可能以积极的面貌去推进。有时候我会和妻子诉说一些压力,但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应该自己扛着。”

兼顾事业和家庭 希望给儿子做好榜样

夫妻俩一起创业,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是个不小的问题。对此,两个人也很无奈,“这是初创时候的必然情况,没有人了,只能我们自己往上顶。当然,我妻子还是会兼顾家庭多一些,但今年这样的情况会好些,我也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家庭里,把机构做成一个更公众化的形式。”赵驿说,很感谢自己的妻子,“对于市场和行业,我有自己的预判,但老实说一开始并不知道未来究竟能做成什么样。庆幸的是,不管做什么,我太太都很支持我,我们之间的沟通成本很少。”

“其实,参与到机构中虽然很忙,但是我也更加理解赵驿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忙。”朱惠玲说,她会一直支持赵驿,无论是对社会也好,还是对自己也好,这都是一份很有意义的事业,“这样也是给我们的儿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希望儿子未来也能像老爸一样,有担当,有胆识,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于金兴♥朱娟

自发做公益

2000年,朱娟与于金兴结婚,一年多后,他们在上海安家落户。7年前,由于家庭变故,朱娟静下心来,开始思考,下半生该怎样活得更有意义。她来到藏地,看到当地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被孩子天真纯洁的眼神打动,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帮助他们。

当时,朱娟与于金兴的孩子乐乐已经七、八岁了,正在读小学。朱娟说,“孩子平时都穿校服,其他的衣服往往还没怎么穿就淘汰了。城市里,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情况。”于是她想到整理衣物,捐赠给偏远地区有需要的小朋友。

当时还没有微信,朱娟开始在自己的QQ群里发出了向偏远地区募捐衣物的信息,得到了许多孩子家长的支持,逐步开始了向贫困地区捐衣物,并持续至今,如今,基本上每个月都要邮寄一次衣物。

而且,朱娟自己或周围朋友每年都会前往偏远地方,比如广西、青海、西藏等地,她说:“只要出去,都会关注当地需要帮助的群体。”与当地的负责人建立联系后,针对需求,将衣服邮寄过去,再由当地联系人分发到个体手里。

朱娟在衣物捐助这件事上已经做了六七年,其中离不开丈夫于金兴的支持,于金兴是一名工程师,“只要有空就会一起帮忙”,他说,“我们就是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

此外,他们也会参与其他的公益活动。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日喀则有明显震感。朱娟在网上看到,当地有个村庄受影响较大,但赈灾的物资不够,有些小朋友只能睡在雪地里,感到非常着急。她在朋友圈发出了捐助信息后,一晚上就募集到了四五万元。但考虑到路途遥远,邮寄物资肯定来不及,他们和西藏当地的朋友取得联系后,购买了帐篷等物资,先后两次由拉萨的朋友驱车前往灾区。在那里,孩子们白天在这些帐篷里上课,晚上,就住在里面。

他们说,“做公益久了,逐步就融入了公益圈子,人们会来参加我们发起的活动,我们有时间也会参与许多其他的公益活动。人们会被我们感召,我们也会被其他人感召。”

夫妻俩常常会带着乐乐一起做公益,曾经带他去过偏远的山区,周末有时间,也会去福利院献爱心。朱娟欣慰地说,“乐乐曾经被评为2015年上海市复星保德信‘明星志愿者’,希望他能够通过参与公益,得到锻炼,培养起来感恩的心和服务意识,也希望现在的90后和00后能够多多关注公益。”

在公益中升华感情

朱娟和于金兴已经在公益这条道路上走了七八年。他们基本上每个月都会邮寄一次衣物,每次约有十几、二十个包裹。在收到爱心人士捐助的干净衣物后,他们会按照季节分拣衣物,再装到袋子里打包。

打包也是一门技术活儿,朱娟感慨地说,“先生从前在家都没怎么做过针线活,但现在可以把包裹缝得非常美观。”于金兴笑着说,运输包裹的路途遥远,口子要缝得扎实,一路颠簸,里面的衣服才不会漏出来。“缝得多了,我现在已经能够将包裹的针脚缝得非常严密规整,就像外面买回来的米袋一样。”

在公益活动中,朱娟的爱心也让于金兴深受触动。他介绍说,看望重症孤儿时,妻子将小朋友抱在怀里,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些小朋友多是因为身患重病,需要大笔医药费,一出生就被家人抛弃,也正因为这样,很难能被人领养。他们非常需要关爱,看到我们会喊‘爸爸妈妈’。”

他发现做公益之后,夫妻之间很少发生争执,相处地更为融洽。“想到在爱心活动中,大家对于陌生人尚且能关爱有加。夫妻之间,更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朱娟表示,其实两个人刚在一起时,都会经历一段磨合的过程,我们现在都能彼此包容,心态也比较平和了。

爱心的传递是最重要的

于金兴和朱娟表示,希望人们在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时,能够有很高的自由度,会感到相当便捷。于金兴举例说,“我平时喜欢和朋友打羽毛球,朋友们知道我们在做捐衣服这件事,打球的时候,他们会把要捐助的衣物带过来,我直接放到后备厢带回来,非常方便。”

谈及做公益的心得,朱娟说,“我们能坚持到今天离不开身边爱心家庭和志愿者们支持,用平等的心看待,用感恩的心接纳”。他们认为,每份爱心都是平等的,“不论开奔驰的人捐1元钱还是骑自行车的人捐100元,他们对于受助对象的关爱都是平等的。”

做了多年公益,夫妻俩感到现在有爱心的人很多,但献爱心缺乏合适的渠道,“而我们只是连接城市与贫困地区的桥梁,将人们的爱心打包传递出去。我们与当地的爱心人士对接后,能够追踪到物资的最终投放。当看到当地孩子穿着捐助的衣服,就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她认为,有能力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会为处理旧衣服而烦恼,用爱心给这些旧衣服增添新的光彩,捐赠给有需要的人群。尽绵薄之力,帮助一些我们能帮到的人。”

“可能仅仅是一支笔、一件衣服,都会令当地的孩子笑逐颜开。”说着,朱娟翻动手机相册,与记者分享了许多与活动相关的照片,高原上,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谈及未来,朱娟表示,将继续支持西部助学、食品银行、自闭症儿童、一对一助学等项目,捐助藏地贫困牧民和学生活动,“我们已经走过七个春秋,也会继续坚持下去。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很难。感恩这些看不见的缘份,让我们真实感受到公益的力量,不忘初心,让爱感染爱。” 她说,“并不是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每一次坚持都有人看到。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感召更多的家庭关注弱势群体,让公益普罗大众,让全民都有做公益的意识。”

■B04-05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