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公益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齐动员 倡导共享经济下“不持有生活”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临近年末,又到了开启各种断舍离的大扫除阶段。如今网上到处是教你如何完美断舍离的“万能攻略”,但把这些超长帖看完就已经累觉不爱,要“依样画瓢”付诸实践更是动力不足。有意思的是,在共享经济时代,一家名叫“宝贝爱蓝天”的环保公益机构在微信上发起了“断舍离”的实践学习班,由群主分享,每天教大家如何断舍离。就像立志“明天我一定要开始减肥”一样,抱着必须要断舍离的决心,青年报记者也加进了这个群……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发起“断舍离”实践班倡导大家一起“减择”

“今天的作业是清理办公桌,要求:1、只保留喜爱和必要的东西;2、只保留跟功能区域相关的东西。请将清理前后拍照对比,看看并分析一下扔掉的东西都是什么,当初怎么会买?”这个微信群里有一名“班主任”,每天都会@所有人来布置作业。“新的一周又开始了,大家周一愉快哦。今天的任务是:整理一下你的鞋柜。只留下自己喜爱的,‘喜爱’的感觉你还记得吗? 重新激发一下吧!”

这名“班主任”叫张玲玲,曾在英国工作生活十年,从事审计工作,擅长运营和流程管理。回到中国的这几年,儿子在雾霾天里持续咳嗽,让张玲玲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都在忧虑环境问题,但身为普通人,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衣橱里,有多少只穿了一次就不穿的大衣,有多少用了不到一年就换掉的手机,我们囤积了太多的墨镜、围巾、皮带、手套,而这些我们可能一年都用不到一次。”张玲玲说。

为此,身为妈妈,张玲玲选择停止抱怨,积极行动——关注环保领域,并全职组建“宝贝爱蓝天”民间环保组织,希望以自身行动对现状加以改变。

她开发了“断舍离”实践班,也叫作“减择”课程,“减择”即“减法+选择。”减择理念基于西方极简主义和东方的断舍离禅学理论,提倡在做减法中提高选择能力,实践一种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玲玲和同事们因势利导,倡导中产阶级尤其是30—50岁的女性爱物惜物,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和消耗,提升精神丰富度和生活质量,进而带动反消费主义的风潮。

每周布置“断舍离”任务21天完成“打卡”就能“晋升”

每一周,张玲玲都会在微信群里布置三个断舍离的任务。在手把手的指导下,上手先是理衣服,然后是理化妆品,隔两天再来理厨房,有空余的可以尝试理小孩的玩具。有了微信教学和同学们的帮助交流,打卡互动,断舍离的实践比想象中容易了不少。“希望初级班的小主们积极实践起来,争取早日毕业加入中级班。一起来倡导极简生活,让生活更好更环保。”

班主任告诉大家,只要坚持21天,完成初级班的考验,就能晋级到中级班里,这也成为很多同学的动力,立志从此变身为一名收纳专家。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有很多“阻拦”。心潮澎湃地实践一次两次断舍离很容易,要每周坚持下去就很难。在群里,大多都是30岁左右的白领,有的每周坚持“做作业”勤奋“打卡”,有的则属于“三天晒鱼两天打网”。

为了保证班级质量,张玲玲制定了铁一般的纪律规定:一周里布置的作业完成不足三次,就要自罚8.88元的红包捐给“宝贝爱蓝天”作为公益基金。如果两周不达标,那只能把偷懒的学生踢出群了。班主任雷厉风行,说到做到,两周之后,只打卡了三次的记者也被踢出了群。

中级班更加精细从物质“断舍离”到人际“断舍离”

不过,班主任还是接受了记者采访,透露了中级班的教学内容。“在初级班里,会把衣服、厨房、化妆品、玄关、书等一些用品进行第一轮和第二轮的断舍离,经过21天的坚持进入中级班,我们就会指导如何进行更精细化的断舍离,从大批量地扔东西,到精细化地选择,只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

除了量上的精细化,中级班的断舍离内容也有了升级,“初级班主要是针对最基本的家居整理,中级班在此基础上,更多是针对情感、人际的断舍离。”

比如说,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大家会一起断舍离手机照片,会一起断舍离微信订阅号,会一起断舍离微信群,还会一起断舍离联系人。把曾经不舍、但实际冗余的照片、内容、人际关系好好清理,“要做好这些,必须经过物质整理阶段的积累,简单生活,精神上也会感觉很健康。”

和初级班每周布置各种任务、需要打卡交作业不同的是,在中级班里,大家不再有任务,而是自觉地围绕不同的主题各自断舍离,主动地在群里交流成效,更交流生活方式的理念。“这些同学大多在30、50岁,有了一定的积累,已经过了需要通过积累物质来获得安全感的年龄段,有时候过多的物质反而成了负累。他们有断舍离的需求,但缺乏引导,通过我们的共享方法,大家就能更快地接受,并进入全新的简单生活。”

在环保和共享中过“不持有生活”让人与物产生“爱惜”的精神链接

张玲玲说,倡导断舍离的最终目的,是鼓励买少选精,买一样东西必然是自己真正需要和喜爱的,买了就要长长久久地使用和爱惜。爱惜物品的人会觉得随便扔东西很有罪恶感,这是因为她们在长久地使用这些物品时与它产生了精神链接,这种“爱惜”在快速消费品时代逐渐被淡忘了。“人真正需要的东西数量是很少的。消费少了,消耗少了,我们的天会更蓝,空气会更洁净。”

在她看来,这也是一种共享经济下的“不持有生活”。她说,共享经济带来的变革不会停止,只会愈演愈烈,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不是其他,正是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公共资源触手可及时,个人对资源的占有需求会越来越低。在共享经济成熟期,不持有的生活方式将成为大多数人必然的生活方式。

“就算在现在这个阶段,也就是高消费主义阶段,人们也会开始发现个人占有的资源越来越过于冗余。过多地占有物品反而开始形成一种人生负担,过多的选择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让人生的意义变得涣散。而共享经济将大大减少人们对物质占有的负担,从而激发人类更广阔的自由。”

Lessis More,少就是多。就如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的: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这样的简单生活,在未来,或许不用像梭罗一样一个人拿着斧子花两年时间在瓦尔登湖边建房,而在城市里就可以做到。”张玲玲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