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市妇联和社科院联合发布“2016年影响女性发展的十大新闻事件”

反家暴法、女性厕位比提高等入围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上海首座无性别厕所在浦东试行。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全面两孩政策考验女性“平衡”能力、反家暴法实施推动公法入家门、“裸条”借贷事件触及道德底线、女性厕位比提高“占领男厕”将成历史……为唤醒社会公众对女性发展的关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用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分析新闻事件,昨天,市妇联与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联合评选出了2016年影响女性发展的十大新闻事件。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在这十大新闻事件中,有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视,例如《反家暴法》的实施推动了公法入家门,在家暴受害者更多为女性的社会背景下为保障女性权益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去年收视火爆的《爸爸去哪儿4》中“阿拉蕾董力CP”引发了女童性保护争议,这也折射出公众对女童保护意识的提升,对媒体无底线炒作的反感。

有对新时代女性精神的倡导,女排奥运再夺冠是女排精神的再次传承与发扬,充分展现了聪慧时尚、自信坚韧、创新进取的女性时代精神。

有对公共空间尊重女性的呼吁,去年初明星马伊琍对国内母婴室形同虚设的痛批,引起广泛关注,在社会各界持续推动下,11月国家卫计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2016年至2020年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推荐标准;12月住建部实施《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女性厕位比的提高将终结“占领男厕”的历史,体现了公共政策将性别主流化落到实处,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此外,“全面两孩政策考验女性‘平衡’能力”“‘裸条’借贷事件触及道德底线”等事件也入选。

据悉,此次评选,由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迪博大数据研究所以“女性”为关键词通过智能语义分析平台海选出网民关注和热议的事件,经过学者初次筛选、媒体专家投票、公众微信投票、专家点评等环节,最终确定十大新闻事件。

专家解读

全面两孩考验女性“平衡”能力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该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晓文解读说,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全面放开两孩对调整人口结构具有积极意义。但两孩政策对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形成了巨大挑战,人口再生产不仅仅是女性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亟需制定和完善公共托育、女性就业、家庭税收等相应的配套政策。

反家暴法实施推动公法入家门

2016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该法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而制定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雄解读说,在传统中国,公法和私法并存,在“法不入家门”的特定社会心理情境下公法往往很难对家庭中有力量优势的一方进行约束。“清官难断家务事”,《反家暴法》则为公允的判断提供了最基础的标准。在家暴受害者更多为女性的社会背景下,该法的实施必将为保障女性权益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为家庭中弱势的一方撑起安全之伞。

“裸条”借贷事件触及道德底线

2016年11月,不断有网友爆料借贷宝的“裸条”压缩包在网上流传,其中包含了167名“90后”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借款人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款并设定高额利息,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作为担保,当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逼迫借款人还款。事件曝光,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晓文解读说,设立借贷宝,本意是规范和促进民间借贷,但是用少女的裸体照片作为抵押,抵押的是女性的人格和尊严。不良商家用这样的抵押品实现自身利益,触及社会道德底线,让“借贷宝”抹上了肮脏的色彩。必须在制度设计和监管上杜绝此类侵害女性权益的漏洞。作为女性,也应增强法制意识和“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女性厕位比提高

2016年12月1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其中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建设已于2016年11月下旬在浦东南路试运行。女性厕位比例的提高,将有效缓解女性如厕难。

“性别平等是否就男女都一样?公厕的差异化设置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好的阐释。”沈奕斐解读说,两性既有生理的差异,也有后天文化建构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价值高低之分,社会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提供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高女性厕位比,体现了公共政策将性别主流化落到实处,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