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奥运乒球收视率中国占近7成

追星还是爱乒乓,谁也说不清

青年报见习记者 周阳

本报讯 乒乓球现在有多火?看完这份大数据统计你绝对会觉得不可思议。昨天,国际乒联在官网上公布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收视率情况,全球范围内共有5亿5230万球迷观看了乒乓球比赛。而除了东道主巴西创纪录的2310万人观战外,亚洲人口大国印度也有2200万人观看了赛事直播。

难怪国际乒联对于乒乓球运动的推广信心十足,“这次奥运会的观众人数在泛美地区令人鼓舞,欧洲的观众人数也达到6700万,大洋洲有410万,就连非洲大陆也有10万观众观看。”但实现连续三届奥运包揽全部金牌的中国,才是收视率的保障,共有3亿7200万人,占了全部观众的67.35%。

然而,对于借助奥运“东风”成为近20年最火爆的乒超联赛来说,这远远不够。尽管2016年到乒超现场的观众平均每场有1000人左右,网络直播每天点击量在16万人次,常规赛结束前共有2400多万人次收看直播。

但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刘晓农却陷入了困境,“球迷的热情追捧,究竟是因为某些球员,还是乒乓球这个项目,中国乒乓球协会也一直在思考。”显然,奥运会后张继科、马龙、丁宁等球员成为“网红”,他们才是联赛的吸金利器,大批粉丝围堵在球馆外,营造出了一票难求的盛景。

从现场观察的情况来看,放眼望去球馆内的观战球迷也几乎全是女性。她们不惜花“重金”制作花样百出的手幅、写信送礼物,甚至还在其中夹杂现金,而丁宁为了回报粉丝也自己出钱办球迷感恩会——用真心换真心。

事实上,在俱乐部短暂“拥有”球员的两个多月里,乒超想要像CBA、中超那样提升商业价值,难度很大。在安徽合肥落幕的总决赛,新搭建的舞台、灯光秀,以及LED发光球台等一系列的视觉体验让人享受,但只有尽早完善球员们的商业开发体系,打造更多的球星,才能让乒超在“烧钱模式”下持续火爆。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