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百年前初小教材讲“准时三餐”

上师大图书馆未来将展览数字版民国老课本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上师大老师展示百年前的教育材料。青年报记者 张瑞麒 摄

本报讯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的3000余册图文并茂的民国教材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上师大馆藏的民国教材今后将数字化。”昨日,上师大图书馆副馆长蔡迎春向青年报记者介绍,未来将通过影印等现代方式,校方图书馆建立资源数据库,更大程度地向师范类师生展示百年前的教育材料。

小学读物通俗易懂 高阶语文篇目繁多

翻开“百岁”教材,读者可以发现民国时期小学的教学内容“多图画”,“多故事”。讲解方式更加通俗易懂。

在商务印书馆印发的民国时期初小国文教科书中,“汤包”、“馒头”、“糕”、“饼”等绘制图画跃然书上。不过,初小国文的课程内容并非单纯地“识物”。图旁的课文内容为《多食之害》,用廖姓小朋友贪食,母亲教育需“准时三餐”才养生的短小故事,对小学生进行识字、生活规律的教育。据介绍,按当时的学制,一至四年级为“初小”,五至六年级为“高小”。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内容则更体系化。

“中学教学侧重‘一课一练’。”蔡迎春翻开《初级中学国文第五册教科书》介绍,教材首篇是蔡元培的《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课文后便是一篇写作练习。一篇文章后便设置“一练”。模式和当下的课程设置类似。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文苑楼一层在展示部分典藏民国书籍。1901年南洋公学第三次线装排印本《蒙学课本》,是中国近代最早自编小学教科书,此次也整理展出。在今年年底前,展览面向校园师生和市民。

“摸清家底”建立线上资源数据库

据段晓琳老师介绍,此次成为“网红”的民国教科书只是馆藏民国文献的“冰山一角”。最近三年来,校图书馆的18位老师将馆藏的民国时期书籍分类整理,汇编出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文献珍本图录》。

作为民国文献保护中心的支持项目,上师大民国书目的研究项目先摸清了“家底”。目前以出版“图库”的形式保存了原始记录,用文献线索的方式为全国范围内民国文献的普查和整理提供资源。后续,校图书馆将利用现代化资源,进一步开展线上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蔡迎春副馆长介绍,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都已编成民国文献馆藏书目,或已建成书目数据库,但随着保护、整理、利用和研究的深入,简单的书目编制,只能揭示馆藏的数量,而对馆藏质量,即馆藏中的珍本、善本、有价值文献,尤其是在前人已编制的目录或整理出版成果中尚未被发现或遗漏的文献,还需要进一步充分挖掘。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