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诚信卖鱼郎杨晓月谨记母亲叮嘱:走正路做好人

14年如一日为特困户免费送鱼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杨晓月在摊位上卖鱼。

    受访者供图

田林五村的特困户张老太今年85岁,她和患有智障的女儿住在一起,生活十分艰难,但搬到五村的十几年间,有位中年人经常给她家送鱼,河鲫、花鲢、鳜鱼、鳊鱼……花样时时翻新,却从未收过她们一分钱。这位好心的送鱼人叫杨晓月,他在宜山菜场经营河鲜已经20余年,成为远近闻名的诚信“卖鱼郎”。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看到残疾人买鱼不收钱

“二八立志离村庄,只做爱心卖鱼郎。疏星路遥观世界,芳草无名绿四方。”……鱼摊的广告牌、出租屋的墙面,只要能挂东西的地方杨晓月都将其辟为展示自己诗作的地盘。看到这些诗,大家还以为他是诗人,其实他是田林新上海人计划生育协会“螺丝钉”志愿者服务队协会会员。

杨晓月老家在安徽,2岁时丧父,兄弟四个全靠母亲一人带大。16岁那年,他来到上海,居住在田林新村,以鱼摊谋生。由于经营有方,杨晓月不久便“脱贫”。兜里有了点钱,他马上想到要回报社会。

2002年的一天,有位顾客来到杨晓月的摊位买鱼,称好鱼要收钱时,杨晓月突然发现这位阿姨是个双腿膝盖以下被截肢的残疾人。杨晓月小心地把鱼放进阿姨的篮子时,对她说:“我送你回家吧。以后,你想吃鱼,我给你送来,不收你钱。”

从截肢的姚阿姨家出来后,杨晓月想起小区里还有好几位残疾的居民,行动都不方便,于是他便给田林五村居委会写了“求助信”,请求提供小区特困户名单,由他负责供应免费鱼。“我就是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帮那些困难的人,因为我曾经过过这样的苦日子。”

一句承偌,他为田林五村特困户85岁张老太和智障女儿送了14年的鱼:河鲫、花鲢、桂鱼、鳊鱼……花样时时翻新,却从未收过分文。杨晓月说,一条鱼值不了几个钱,却让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者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家庭,深深体会到了社会大家庭互相关心、互送温暖的至爱。世博会期间,杨晓月帮居委会给世博志愿者送冰块,每天顶着烈日奔波十几里路,累得人也虚脱了,事后居委干部发给他一些津贴,也被他转手捐给了舟曲灾区。

每条鱼都要过自己的鼻子

常到宜山菜场买鱼的居民们都知道,杨晓月的“鱼香”是出了名的。他公开承诺:凡是鱼中带有柴油气味的,非但原价退回,而且以一罚三。鱼市场给的货,往往鱼龙混杂。他凭自己6岁就下巢湖捕鱼所积累起的经验,凭眼睛、凭嗅觉,就能分辨什么是野生鱼、什么是人工喂养鱼,什么鱼喂的是绿色饲料、什么鱼靠激素催养。他按鱼的品种、质量优劣,分门别类,明码标价。为了防止“柴油鱼”混入,他会亲自掰开每条鱼的鱼鳞,闻过才售卖。

日前,记者来到田林宜山路菜场的水产摊位找到了他,只见他的摊位上方高悬着一块“党员示范岗”的牌子,上书“走正路、做好人、干实事、有善心、用心做事,用爱对人”。来买鱼的一位阿姨显然是老顾客了,她透露说,如果去得早,想要买他家的鱼有时还要排队。

杨晓月告诉记者,其实自己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之所以愿意为社区做些什么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20多年前,他与两位哥哥,带了安徽家中仅有的70元钱,来上海闯荡。临行,母亲嘱咐了六个字:“走正路,做好人。”就靠这六个字,他在上海立稳了脚跟,取得了温饱,每月还能给母亲寄点钱。可是,他们兄弟几个寄回去的钱,母亲却都积攒起来。到了年底,不论是上千,还是上万,她都如数捐出,让人把村里那些坑坑洼洼的路面给填平了,让村里人出行变得更方便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