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封面

第A02版
乐活志

第A03版
遇见,理想生活
 
标题导航
  2016年09月1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原始部落
倾听山野丛林里不一样的心跳
【文/冷梅 图/拉尔斯·克鲁塔克 一凡】

    拉尔斯·科鲁塔克和部落长者

    有一群人足迹遍布全球,寻访那些失落文明下的原始部落。这些万物有灵的群落里灵魂富足,有不同于工业文明带给人的启示。

    地球上的原始部落,其生存方式正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慢慢消失,但仍然保持着与大地相交的方式。一凡是一位90后姑娘,她和自己的搭档,一个60后的前辈谢方伟一起探访全世界的原始部落,记录下未知部落里别样的美。她发现,那些灵魂的富足,远比工业文明带给人的启示更多。 

    从大师的肩膀启程

    人类本应是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最初如是。而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是,在未来30年内,将会有90%的人搬进城市里。 

    一凡想通过寻找、拍摄这些现在依然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们,唤起现代人的思考,回首人类自身的来路。现代世界显然充满问题,这些问题到底该有怎样的解决方式,该有什么样的答案呢?一味寻求发展、信息化、工业化的道路之外,还有别的吗?一凡想用照片告诉其他人,这些生活在大自然里的部族,不论他们是否被现代化影响,他们依然可以美丽自信,内心富足。也以此引发人们思考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016年6月19日,一凡与英国摄影师尼尔森一道踏上了前往贵阳苗寨的路。 尼尔森1985年赴西藏,2009年开始拍摄全球即将消失的部落,足迹遍及五大洲,探访了35个部落,用老式胶片相机记录下远离现代文明的土著人野性的魅力。 

    一凡与尼尔森,彼此相识三年,在他们之间似乎有一种由部落族群穿针引线而来的共识。在认识的起初,一凡对尼尔森的认识来自其画册《Before They Pass Away》,他对其中“作品成为现代世界和部落间的信使,让两者都能看到原住民文化之美”的观点颇为憧憬。而最近,尼尔森却对自己作品能成为“信使”的观点变化了,他说那“可能仅仅是野心和愿景。这个词太大,责任之重,或许根本做不到。而在实现它之前,需要做到的第一步,是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些部族的美,从而意识到他们存在的重要性。” 

    带领一凡在“探访部落”这条路上前进的还有一位大师——美国人类学家拉尔斯·科鲁塔克。拉尔斯研究了20年部落纹身,整理了世界各地的部落纹样及其背后的故事。拉尔斯·科鲁塔克的第一个研究是在1995年到1996年间,阿拉斯加离岛上的女性纹身,这些人已经在岛上生活了2500年了,当时他只是一个好奇的年轻人。 

    拉尔斯·科鲁塔克说:“不论多么遥远,看似多么无关的部族,他们都有可能有所关联,尽管现在我还拿不出证据。我研究了20年纹身,拿着老照片前往部落,询问长老、年轻人它们的意义。久而久之,你了解了一些故事,当你前往另一些部落中,看到相似的纹样时就会想,他们是不是有所关联。但这样的想法有时候是疯狂的,因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族人,居住在地球不同的角落。他们的纹身设计和手法也截然不同,但有几个特定纹样就是明摆着能把彼此联系起来。很多时候相似的纹样就代表着相似的传统,甚至背后的传说也极为相似。这样的巧合让人震惊,因为说到底,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彼此相连。”这些故事启发了一凡。 

    90后姑娘的奇幻之旅

    今年一月,一凡和搭档谢方伟一起推出了公众号“他者Others”。他们不仅仅是做一个公众号,或者一个单纯的内容生产者;他们更想成为一个平台,想把那些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那些工业文明之外的传统的、古老的、部落化的生活方式传递给更多人。这些生活方式是和大地产生关系的,是他们和这片土地有着上千年来生存关系之后所酝酿而出的。

    在公众号短文成风的状况下,万字长文却经常会出现于他们的公众号之中。一凡说:“这些文章根本没有办法去删节,因为就是有许多细节上的、他们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他们在做的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决定组成的过程,他们如何制作一个筏子,如何去呈现一个文身,他们的部落族群为何会走到今天,他们日后又会何去何从,这些内容必须保证它的完整性。否则,将变成一种猎奇,我们想做的根本不是猎奇。”

    掐指算算,一凡到目前为止,探访过的偏远部落已经有十来个,对于一个90后女生而言,这已经是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在法国读书时,她就曾是一本旅行杂志的撰稿人。一凡现在的搭档谢方伟,就是杂志社的同事。一凡说,遇见她的搭档,也是机缘巧合。谢方伟是60后,适合把握决策和方向,而她是90后,严格意义上是一个执行者。“我相信他的判断,就不用担心因为经验不足,时间急促,在判断上会出现失误。”而放任一个90后的柔弱姑娘,只身前往全球的原始部落探访,也是需要勇气的。

    一凡印象最深的经历是去芬兰探访萨米人。“前前后后我共去过四次芬兰,芬兰的萨米文化保存得很不错。”她曾经在那里被萨米人用萨满鼓催眠过一次,那次经历对她来说,非常特别。

    虽然,如今萨米人被现代化影响之后,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在芬兰,这些处于北极圈内的萨米人,仍保持着部落最初的一些生活习惯,一凡深入过大的萨米人部落,也探访过小的萨米人部落,在那里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他者’来说,切入点是他们心灵层面的东西。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非要保持非常原始的行为习惯。我并不赞同一定要不插电生活,你说,如果让我们突然回到一个完全没有科技,没有现代文明的原始时代,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充实了吗?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

    一凡认为,其实,人们很早之前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业文明,至少有些人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缺失了什么?换句话说:为什么有些人他们在物质层面比我们拥有的更少,但是内心世界却比我们富足很多?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在芬兰,一凡偶然得到了一块儿萨满石。萨米人相信当极夜结束的最后一天,看到太阳跃出地平线的时候,有很强大的能量。很多萨米人那时会跑到山上迎接极夜之后的第一缕曙光。“那天我也去了一个小山头,于是偶遇了一块萨满石,它其实是一块儿三色水晶,一个萨满告诉我,想确定你和这块石头是否有缘分,就把它洗干净,握着它入眠,睡梦中你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那段时间,我有很严重的失眠问题,可是当晚,握着这块萨满石,我竟然睡得很香。”

    一凡特别喜欢芬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那种分寸让人很舒服,它是心理上的距离,他不会离你特别近,但是当你遇到问题时,他第一时间会来帮助你。你深入荒野,进入雪地深处,爬个山之类的,都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来带领你。芬兰人会给你带来非常大的安全感。”

    找到不同于我们的价值观 

    在工业文明之外,找到不同于我们的价值观,这是“他者”寻访部落的初衷。消失或者保护,这已非他们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选择权不在我们手里,而是在这些部落人自己手里,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一凡深有感触:“我们寻求的是一些不同于我们的价值观。在寻找这些价值观的道路上,你会遇到不同的人,也许这次短暂的相遇,只是你所有人生经历中的一小段插曲,它不会是你的终点,这些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大地的关系,不仅仅是神秘主义的体现。 这些故事写出来,也许会特别神秘,会迅速获得别人的好奇,但却是他们生活中的其他许多细节最能打动我。” 

    有一次,一凡半夜三更去采访一个苗族村里的“鬼师”,既然机缘就摆在那里,一凡当时也就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好害怕的。“鬼师”是广西民俗祭师的称谓,一种修行者。陈鬼师还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里挂满许多来访者的照片,但聊起天来他却并不会说那些封建迷信之说,只是形容自己在祭祀时“出神”的状态,忘记周遭,在喧闹中获得暂时的平静。 

    那天晚上,采访完鬼师,已是深夜。走出他的家门,抬头望去,正是满月。一凡站在苗寨梯田的半山腰上,看到天空中那一轮满月;远处的流水声和风吹水稻的声音相交织,月光明亮却无法照见万物,万物只能听闻。刹那间,一凡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但非常安心。那是一种心安理得。她拿起手机,发了条消息给远方的朋友,那一刻内心平静,萦绕心头的是满满的喜悦。“这样的快乐,是你在平时很难碰到的,是机缘促成了这些相遇。” 

    Qa 生活周刊ד他者”

    去找一个“悬而未决”的答案

    Q:在探访这些部落时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A:我觉得我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谁高谁低,俯视或者仰视。虽然,我们这些人是生活在工业文明之下巨大的族群,他们还是那部分极少数的,生活在万物有灵的世界里的少数族群。但是大家都是地球上的族群,只是在人口上有多一点或者少一点的差距。从我看你,你看他,他也在看我,大家会做一个观察性的思考,可能会从这些“他者”身上找到某种启发。

    Q:每次这样的探访,什么东西特别打动你?

    A:我到任何一个地方去采访,目的都非常明确。我是去找一个“悬而未决”的答案,比如萨米人到底有怎样的价值观?或是为什么一个文身人类学家会相信万物有灵?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没有确凿答案的。也就是这个过程,这个你明明知道没有答案,但是你还是会去寻找的过程让我感受了某种冲动和勇气。如果你去看我所有的关于部落的采访,你会发现每一篇文章,其实最后都是没有答案的,只是我一直在寻找而已。至于为什么会去寻找?或者说,为什么会去这个地方寻找?为什么会从查干湖开始,最后去到贵州,带着尼尔森进行拍摄?都不是我们事先决定好的,也不觉得是在那里找到答案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些都是机缘巧合,它就摆在你面前,就在那里。你明明知道没有答案,但是你还会坚持去做,你不去做又去干嘛呢?你要去把你的人生过完,而这些事对我来说,又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至少这个过程,它可以说服我自己,我一直都在寻找答案。当有一天,我不再去寻找的时候,应该就是我找到答案的时候。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封面
   第A02版:乐活志
   第A03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4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5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6版:热爱
   第A07版:热爱
   第A08版:达人
   第A09版:秘境
   第A10版:创意志
   第A11版:设计师
   第A12版:设计场
   第A13版:设计风
   第A14版:设计说
   第A15版:青意社
   第A16版:风尚志
   第A17版:风尚
   第A18版:打开衣橱
   第A19版:打开衣橱
   第A20版:修颜值
   第A21版:修颜值
   第A22版:外面的世界
   第A23版:外面的世界
   第A24版:文娱志
   第A25版:女神
   第A26版:X星球
   第A27版:X星球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汽车
   第A30版:海信·时尚3C
   第A31版:信息
   第A32版:倾情志
   第A33版:情致
   第A34版:有情人
   第A35版:心迷宫
   第A36版:街拍
倾听山野丛林里不一样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