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封面

第A02版
乐活志

第A03版
遇见,理想生活
 
标题导航
  2016年07月12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一把古琴:弹出高山流水,弹出大雁之志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1.

    随着时间推移,那些老琴上的灰胎被时间慢慢浸润,在琴的表面会形成千变万化的裂痕,它的音色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时间越久,琴越松,音色越通透。

    在过往的人生经历里,它一直都在

    “不论我处于人生的哪种阶段,我都没有放下过它。”杨致俭从小就开始学习琴棋书画,这些爱好小时候是在父母的引导下,稀里糊涂地学了。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些艺术熏陶小饮怡情,但是后来对杨致俭来说,则是受益一生的宝藏。

    喜欢古琴到了一定程度,从中获得的快乐自不必说,他还想“同时能为它做点儿事”。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当他有能力去实现这样一个愿景时,他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古琴上。“原来,古琴可能在人生中的比重只有20%,仅仅作为一个兴趣爱好,一种习惯,当你到了一定程度,发现为它做更多事,正是你想要的东西,你就会花费更多时间专注于它。当这些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你突然发现,你过去所有的人生经验,其实对你的现在都是有帮助的。”作为一个古琴的传播者,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帮助它,来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顺势而为。杨致俭说,这种转变并非一下子让自己的社会角色从商人变成了艺术家,古琴在他的生命里一直都在。

    杨致俭师从两位古琴泰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琴会前会长龚一先生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琴会荣誉会长李祥霆教授。深入学习广陵派、虞山派经典曲目和古琴制作技艺。

    天圆地方,与古人、自然对话

    古琴,长36寸6(1米24)代表着一年365天,琴宽6寸,所谓六合,琴面是圆的,琴底是平的,代表着天圆地方。琴上有13个圆点,叫徽,代表着音阶,架起琴弦,称之为岳山,琴音流淌像高山流水一般。

    古人是见山励志,见水生情。杨致俭说,古人在古琴中的沉淀,都是关于自然的理解,与自然对话的渴望。因此,他弹琴的目的,不单单是把这几个音弹好,其实更多的是,通过弹琴,与自然沟通,与古人对话。从西方社会学的角度理解,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在古琴上,均有所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释道是最重要的思想支柱,当古人写《平沙落雁》,正是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正因为古琴中有太多的文化属性在里头,一定会对人带来改变,一定会对你做事的方式带来很大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温和,温文尔雅,君子比德于玉。玉的特点就是它捏不碎,却很坚硬;它晶莹剔透,却并不刺眼。”

    弹琴,可以修炼一个人的心胸和气度。杨致俭认为,任何艺术,不单单是古琴,技艺术法道,既需要有技艺,也需要懂得方法论,最后一个层面“道”,就是你人生追求宇宙真理的方式和态度,只是大家的载体工具不同,你可能选了古琴,他选了书法等等而已。甚至是经商,貌似是非常世俗的部分,对他经商之人而言,也是一种修为。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意志。正确的方法是工具,提高你的效率,光有正确的方法还不行,还需要有意志力坚持。

    专注于斯,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杨致俭习琴数十载,古琴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学会顺其自然的处事之道。凡事顺其自然,人生修炼是要用心去修,随着阅历增长,人生感悟激增,修炼是一辈子的自我修为。练琴的段位属于初级,毕竟从小到大,技术层面早已了熟于心,儿时曾经刻苦钻研“古琴名曲100首”,而现在他发现弹奏的精华名曲10首足矣。“光这几首,弹起来就能把自己陶醉了。弹出高山流水,巍峨的高山,涓涓的细流汇成江河大海,现在重要的是弹奏时的心境,犹如天地一沙鸥。”于是,弹琴的境界从加法炫技到减法修心。

    仪式感依然是与古人对话的载体。“仪轨的东西,可以把你引导进入一种状态。”换上质地柔软的丝质唐装,通透的触感让人保持舒适自然的状态,抚琴焚香,定气凝神,帮助你快速进入演奏的状态。弹琴亦凝聚气场,当你端坐琴旁,调调琴弦,开始弹奏,你的气场收合,也把听众带入到音乐营造的意境之中。

    从弹琴到做琴,人对器物是有感情的

    中国古代琴人通常既是古琴演奏者,又是古琴斫制者。古代古琴都由琴人亲自斫制,或按琴人审美要求,指导工匠完成。这样的传统,至今不变。杨致俭多年从事古琴制作和研发。 先后修复多张唐、宋、元、 明等历代名琴。亲斫的古琴音色雄浑、古朴、厚重、内敛。

    古琴既是一件乐器,又在斫制过程中融合着诸多精细复杂的传统技艺。 因此,它要求斫琴师必须有相当的古琴演奏水平,并在工艺、审美、造型等各方面都需达到相当的艺术境界才能完成。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音乐学、工艺美术学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杨致俭做琴,沿用古人的方法,从头至尾,全部由他个人手工完成,一张琴,至少五年。为了摸清木头的脾气,让它更具稳定性,所以时间越久,古琴的音色越醇厚。用鹿角霜和大漆混合而成的灰胎,上漆后停留时间越足,越干透。不单是木头的稳定,还包括结构和造型的稳定,这样制成的古琴越能经历时间打磨,从音色到造型越稳定。

    杨致俭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这些专业知识对于他拿捏古琴的结构,也有很大的帮助。他看到了大量的古代人做的好琴,那种松松的音色和质感,必须要经历上百年的磨砺。“想想看,人生最美好的时间,有几个五年?其实时间最宝贵,正因为它的宝贵,反而更会珍惜自己在古琴上的投入,沉下心来,花费这么长的年头去制一张好琴。”你能够对时间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因为爱所有长情,因为长情更希望自己能为古琴文化的传承做一些自己的努力。

    有时,翻出来六七年前的古琴作品,杨致俭爱不释手,虽然新做的琴在结构上、手艺的纯熟度上要比那时精道很多,但是看来看去,他还是更加钟情于那些历年作品,觉得那些老琴有味道。“你说当我花了五年时间做出一把琴,我能不爱吗?人对器物是有感情的。我用了我相当长的生命周期去换来的这个作品,你说我会不珍惜吗?”

    随着时间推移,那些老琴上的灰胎被时间慢慢浸润,在琴的表面会形成千变万化的裂痕,它的音色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时间越久,琴越松,音色越通透。你只能活在当下,见证古人当年沉淀千年的艺术作品,但是你却活不了那么久远,去见证自己的琴在未来的意义。但是,在做琴的一刻,杨致俭是欣喜的,他很庆幸自己能为中国古琴这个世界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点儿事。

    Qa 生活周刊×杨致俭

    延续古琴的审美上千年

    Q:你如何看待“工匠精神”?

    A:工匠精神现在比较流行,我对它持有保留态度。什么叫做匠人?匠人,熟练工,工匠,打下手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提炼得更高,它还需要一些综合审美。在微观上,技术上达到精确精密,在宏观气质上达到舒朗和谐。从作品的气质上,我探索的是所谓宇宙的真理;从作品呈现的面貌上,我探索的是我个人的审美;从作品实现的手段上,我表达自己的技艺和技术。工匠精神很重要,对中国人来说,我们很缺乏,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四个字的要求太低了。

    Q:那你对自己定得更高的目标是什么?

    A:古琴上有七根弦,所以它也叫七弦琴,古琴上有13个徽,我是7月13日生的,我是为琴而生的。所以说,我是糊里糊涂地吃了这碗饭,学了3年,全国亚军。做了琴之后,我发现自己就是为做琴而来的。艺术的东西,说实话没有标准的,追求极致永远没有极限。对古琴演奏而言,我死了就没有办法传承这门技艺,但是对于古琴制作,至少我死后,我的古琴仍旧可以经久不衰,传承下去。你的孩子,是你基因的延续,而你的琴,是你的个人审美的延续,更何况这种延续可以维持上千年,为后人所用。人们总是更迷恋对器物的感情。

    链接LINK

    古琴制作工序

    古琴斫制传统技艺历史悠久,但工艺极其复杂,根据木胚、髹漆、装配等工艺流程,要经过十几个步骤、近百道工序:分为木料选材、外观造型、槽腹结构、木胚装配、琴胚裱布、灰胎工序、琴徽安装、髹漆工序、擦漆工序、推光工序、配件安装等十几道步骤,历时2-5年才能斫制出一张琴来。

    木料选材——历代古琴制作首重选择良材。木料质地与音色密切相关。面板宜选天然干燥的桐木或几百年的杉木。底板选用坚硬的梓木。均须纹理顺直、硬度适中,且无疤节和虫蛀。所谓“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声”。

    槽腹结构——即共鸣腔结构,是决定古琴音色的灵魂。槽腹结构的大小、比例、造型以及所影响到的面板与底板各部分的厚薄尺度,包括由雁足分开的两个共鸣腔的固有频率、相互音程关系等,均对古琴音量、音质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宋代石汝砺在《碧落子斫琴法》中就总结记载了不同古琴琴面、底板结合所产生的不同发音效果;“凡面厚而底薄,木(按音)濁泛(泛音)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面薄底厚,木虚泛青,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声韵飘扬。底面相当,虚实相称,弦木声和。”

    木胚装配——将古琴的面板和底板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配件安装须与琴面曲率合理配合,以期最佳弹奏效果。宋代《茅亭客话》云:“雷氏之琴,所以异者,岳虽高而弦低,虽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就是岳流制作的妙用,从而证实古琴演奏对古琴制作工艺提出的高度要求。

    一张优秀的古琴相当难得,且制作周期漫长。既需要精良的材料,还需要斫琴师具备高超的斫琴技艺、艺术审美以及相当的古琴弹奏水准。由于古琴制作采用的天然材料及传统工艺,即使由同一名斫琴师在同一时期,使用同样的材料和工艺,最终制作的古琴音色也不尽相同。这恰恰是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惊喜。有缘得到一张好琴,经常弹奏摩挲。人琴合一,与琴共老,不亦乐乎。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封面
   第A02版:乐活志
   第A03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4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5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6版:热爱
   第A07版:热爱
   第A08版:目光之城
   第A09版:目光之城
   第A10版:创意志
   第A11版:设计师
   第A12版:设计场
   第A13版:设计风
   第A14版:设计说
   第A15版:青意社
   第A16版:风尚志
   第A17版:风尚
   第A18版:打开衣橱
   第A19版:打开衣橱
   第A20版:修颜值
   第A21版:修颜值
   第A22版:外面的世界
   第A23版:外面的世界
   第A24版:文娱志
   第A25版:女神
   第A26版:X星球
   第A27版:X星球
   第A28版:汽车
   第A29版:汽车
   第A30版:海信·时尚3C
   第A31版:信息
   第A32版:倾情志
   第A33版:情致
   第A34版:有情人
   第A35版:广告
   第A36版:街拍
做一把古琴:弹出高山流水,弹出大雁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