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层的图书馆空间里,格子书架贴了满墙,硬朗的混凝土穿插木质的温和,把这儿变成了一个迷宫。在楼梯间肆意穿梭,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发现。
文化村里的“大屋顶”,不负青山绿水
这栋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图书馆。如果从上空俯瞰,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万多平米的多边形建筑,融在森林之中,与良渚的山川紧紧相连着。安藤忠雄将巨大的屋顶和整个庭院进行了几何切割,良渚的村民亲切地称其为“大屋顶”。隐藏在屋顶之下的,是由三块建筑构成。南边是美术馆功能的展示栋,北侧是教授舞蹈、音乐等课程的艺术栋,中间才是有阅读大厅和图书馆的文化栋。这三个部分之间还连接了风与水、光与影的清水混凝通道,即使在室外温度30多摄氏度的炎夏里,这些通道里也是一片清凉。
良渚文化村的村干部沈毅晗,也是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执行馆长。据沈毅晗介绍,虽然,如今的“大屋顶”是一个综合体,但在规划之初,却是由一位村民提议建社区图书馆的想法慢慢演变而来的。良渚文化村被称为最优美的栖居地,当时,这个跟周围环境毫不违合的现代化小“村落”里,什么都自给自足,就是差个社区图书馆。于是,沈毅晗和这位村民的想法一拍即合,就筹建起了社区图书馆。
沈毅晗找到了杭州市图书馆的馆长褚树青,他因为让乞丐进图书馆而在全国闻名,褚馆长给了他们不少建议和莫大的支持。再后来就是设计、规划,除了方案还有村民的动员与参与。由于是一个不赚钱的项目,沈毅晗没有得到运营经费,只能发动村民集体参与。他还组建了村民书房的筹建群,方案建议、读书会、选书活动,都有热爱阅读村民志愿者的参与,最终募集了13568本村民捐赠的馆藏图书。
6年前,安藤忠雄来到这里,面对良渚文化发源地的诗意自然,他提出:“为什么不把图书馆做得更大一点呢?”安藤忠雄认为,这样的社区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他的建筑不能输给前面的人,要对得起这里的青山绿水。安藤忠雄把艺术中心比作日本的“社区避难所”,“避难所”的意思是容纳生活的另一个空间。他希望这是“大屋顶下孩子们的乐园”,因此在文化艺术中心里面设置了“小剧场”、“会展”、“图书馆”和“培训教室”。希望社区的小孩可以茁壮成长,有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在一个大大的屋顶下活动的,而大屋顶和整个庭院上是安藤忠雄微妙的几何切割,艺术中心和良渚的山川由此紧紧相连着。如今,这个地处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地块内的“大屋顶”,有“展、演、书、学”四大模块,正是结合了预期中的会展、剧场、产品和教育四个功能。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于2015年2月正式落成,安藤忠雄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这个公共空间的真正价值和灵魂,要靠良渚文化村的居住者一起来营造。”沈毅晗领会了他的意思,明白建筑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让使用者来说话。
在接下去的日子,沈毅晗就带领村民们在艺术中心办起了各种展览、摄影、书画、插花、木作等活动,村民或许并不知道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怎样一个厉害的大师,但他们喜欢这栋光影建筑,喜欢建筑里的这些活动。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社区。
今年6月,“大屋顶”才正式开馆。他们把原来的村民书房搬到了临水的图书馆,原先的13568本村民捐赠的书,加上杭州图书馆配给的8000册图书,共两万余册图书。这里不仅是村民们的自习室,还被纳入了杭州市图书馆系统,成为一家三级图书馆,只需凭借杭州市市民卡就可以借书。
两层的图书馆空间里,格子书架贴了满墙,硬朗的混凝土穿插木质的温和,把这儿变成了一个迷宫。在楼梯间肆意穿梭,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发现。只不过,大约600平米的图书馆比原先的村民书房大了好几倍,目前的馆藏书籍基本只够放满二楼实用性书架的一个角落,更别说要填满一楼的4面大书架,共4993个格子。
从村民共建到社会众筹
沈毅晗觉得,这个美丽的空间应该成为杭州的一个文化地标,是属于所有热爱艺术,阅读的人。所以,这次不再只对村民,他面向公众发起了众筹,想让有相同想法的人一起来完成这个图书馆。“每个人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这里,并写下自己的推荐理由,可以是新书也可以是旧书。我们会把它放在图书馆的某一格里,你写下的文字会被和你喜欢同样书的人看到,你借书的时候也会看到别人的心情。”沈毅晗说,捐书的行为本身就是在参与社区共建,当你把自己的书送到这里来,以后你就会想到这个图书馆来了。
前不久,为期一个月的众筹圆满落幕,共集结了609个支持者,107556元,1602本书,更有亲自跑来良渚捐书,却不愿留下姓名的人们。沈毅晗看着一本本书从一个个陌生人手里,汇聚到同一个地方,带着人们的温度,带着对知识的信仰,来填满4993个格子,他感觉,即便素未蒙面,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
面对超出预计的关注和支持,沈毅晗很遗憾无法一一当面道谢,只能满怀感慨地在自己个人的公众号里发表了一封感谢信,他说:“感谢大家支持我们这一个美好的愿望。是你们一点点地将大书架填满,放上的不仅是图书还有向善向美的心。相信这只是开始,会有更多的后来者,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和孩子的思想也将因此无比充实,这种物理空间与精神领域的编织与延续,才是众筹最为宝贵的成果。”
在所有的捐书人中,最让沈毅晗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王晓明的绘本老画家,他给图书馆捐了毕生的收藏、杂书和手绘原稿。老先生说,这是他为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好礼物。此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一次性拿出一千多本经典杂志,杭城著名的评论家徐迅雷、著名诗人黄亚洲等艺术家,也都是参与的众筹者。感人的故事有很多,大量网友要求快递捐书,良渚村民更是积极,纷纷打电话咨询,或者直接跑到图书馆捐赠。有位爸爸说,上一个村民图书馆捐赠的时候,他就带着孩子捐过书,这次捐赠还要带孩子参与,“我们相信在图书馆长大的孩子是会不一样的”。
沈毅晗说,“我们很稚嫩,我们还很粗糙,我们还很微弱。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次在互联网上的发声开始,我们奋力地破土而出,我们开始经历风雨,我们开始积蓄能量,而可见的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陪伴着一起生长,而这生长的过程必然绚美如画。”
文化中心现在已不仅仅是服务村民,它还服务到了周边的多样化人群。比如,周边部队的官兵、当地的农民、农民工等。大家都享受到了非常好的公共服务,而这种服务是社区大家庭一起来提供的。
正如安藤忠雄所希望的那样,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馆内收藏最为珍贵的,不是物件,而是生活与自然。沈毅晗说,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地方,它将作为良渚文化村的核心,并在更广的范围上作为整个区域的形象,成为传递信息的场所,像是社区大脑般的存在。他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书来填满安藤忠雄设计的大书架,让这里成为最美丽的社区图书馆之外,还能让这朵社区图书馆的美丽“蒲公英”,随互联网的风撒向更多的社区。
QA 生活周刊×沈毅晗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执行馆长
Q:随着文化艺术中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慕名前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你认为这是好事还是困扰?
A:人多是好事,本身就可以说明我们影响力的变大了。此外,图书馆的利用率在工作日其实发挥得不大,大家可以避开双休日错峰出行。
Q:社区图书馆适合被广泛推广吗?
A: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经常会去社区图书馆。那些公立场馆都做得非常好,也很成熟,里面不光有书还有音像制品,只要拿着学生卡就可以租借,完全免费。我认为,图书馆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社区里也非常需要这样的空间,但需要我们把这种公共空间打造得更具亲和力,它不光是一个自习看书的地方,而更应该承担起社区文化交流的功能。我也希望把这个理念传递给更多的社区,建议开发商们都可以考虑好好为社区营造一个公共的图书馆。
Q:作为开发商建造的图书馆,它的公益性是永久的吗?
A:我们是纳入杭州图书馆系统的,所以一定是公益性的。我们的图书馆是非盈利的,基于成本的考虑,图书馆目前只有一个员工,其余都是由村民来担任志愿者。同时,也希望它能形成一种社区共建的机制。当然,后续也会在里面售卖一些咖啡和产品,但都是用来辅助图书馆的运营,比如用来更新图书等等,也鼓励大家持续来捐书,这样的图书馆才能是活的。
Q:你眼中的图书馆哪里最美?
A:在做村民图书馆馆长的时候,一天下午要离开村民书房,夕阳把落地窗外的竹影洒落在书房地上,我看到有位老人坐在沙发上捧着书打盹,穿着校服的学生相伴趴在桌上写作业,妈妈带着孩子在绘本区安静的画画,一位物业的保安兄弟拿着一本厚厚的小说静静地站着翻看,一切都被夕阳映照得很温暖而隽永。我想这就是图书馆最大的意义。也是我记忆里最美的风景。
Q:“大屋顶”在哪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A:我们的建筑空间非常大,所以一直在做调整,希望更合理地去运作。显而易见,我们的建筑和环境都非常漂亮,硬件设施也非常好,但软件的部分仍然需要提升。如果人来得多了,是否还能维持一个安静阅读的环境,我觉得目前还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但未来会慢慢变成“这里最美的风景是人”,而现在最美的风景仍然还是建筑本身。这一点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