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考古学家们发现一座太平洋小岛上有一座残缺的巨大石像。令专家们感到困惑的是,在没有起重机的古代,巨石到底是如何被运输的,石像又是如何制成的?有人推测,古人用的是木撬。但根据今天岛上的植物情况,根本没有参天大树可用来制作木撬,也没有肥沃的土壤来提供这项大工程所需的粮食,甚至没有坚韧的树皮去磨制粗长的绳索。
之后,科学家根据岛上沉积物中的花粉和坚果化石推测:很久以前,岛上确曾有巨大的棕榈树,此外岛上其它种类的植物亦生长繁荣,共同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极佳的生态环境迅速吸引人们前来定居,而人口的快速增长也迫使人们必须砍伐树木,辟出空地,好种植粮食。而为了彰显权威,部落首领砍伐森林,运输巨石,建造石像。从此,植物越来越少,水土流失日渐严重,引起饥荒,终成荒岛。
美国著名演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专家贾雷德•戴蒙德在《崩溃》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这个复活节岛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小岛的消亡,无关战乱与病疫,也没有强势的外来入侵,而只有环境问题——人们如何伤害环境,最终反过来又被环境伤害。
这不是戴蒙德的杞人之忧。“生物世界正在步向衰亡,自然正在你我繁忙的脚下崩溃”,我们这个时代最富智慧的博物学家、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爱德华·威尔逊在他的代表作《生命的未来》中也同样为人类的短视和愚蠢而深感担忧。
100多年前梭罗栖居的瓦尔登湖树木葱茏,而今却面目全非;冰川期结束后的1万年间,地表平均温度变化仅有1.1摄氏度,但从1900年到现在的一百年,却增加了0.5摄氏度;人类出现前的夏威夷至少有125种物种,如今则仅存35种,其中24种濒临灭绝,游客眼里丰富多彩的夏威夷景观其实大多只是人造风光;而每年产值高达820亿美元的海洋捕捞业已经岌岌可危,全球17个渔场的产量都只能勉强维持,因为海洋生物数量日益减少,早已无物可捞了;而这些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威尔逊也发出了明确的警告。
换言之,环境问题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抑或生物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一个不容我们再度回避的生死之问。正如威尔逊所说,地球之于人类,是摇篮和育婴房,是我们的学校,更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不是天外来客,相反我们是从地球上进化出来的诸多物种之一,我们来源于地球母亲,彼此的关系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亲密。因此,环保的要义,是面对未来,是尊重过去,更是重新认识到人与地球的伦理关系。
不用回避,今天环境的情况已然不堪入目,最叫人怅然心伤的乃是生物多样性的被破坏。按照威尔逊的观点,生物多样性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顶层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其次是物种多样性,最底层是基因多样性。每一物种,不论大如狮虎,还是渺若蝼蚁,其实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有一己之位,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相互作用。但随着现代社会人欲的勃发与科技的发展,一个世纪以来,自然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迭遭毁损与多样物种的大量灭绝。
但就像戴蒙德笔下的消亡小岛,在日渐消亡的过程中,所有人都不觉得有何不妥,树继续砍,草继续挖,河水继续填塞,粮食继续种,似乎这一切对自然环境的改动都是天经地义的。但就在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中,最后一棵稻草压垮了整个小岛,曾经的生活环境一夕崩溃,而生活其中的人们也将永无退路。换句话说,真正的危机在于,没有人察觉危机。
为了避免这覆顶之日的到来,威尔逊亟亟语告我们,如果人口过多和环境持续恶化,那么人类到最后只能和剩余的生物做最后的争斗,失去了完整生态系统的人类,将是自己的送葬者。
而唯一的解决之道,在威尔逊看来,首先要抛开政治理念和宗教道义,解除掉破坏性武器,然后依靠现代科技全力开展全球性环境保护事业,尽一切可能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体来说,例如立即抢救地球上的多样性热点地区,立刻停止砍伐所有的原始森林,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绘制陆地、淡水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地图,展开复原计划以增加地球上自然环境的面积比例,尽力使环境保护有利可图,使得环保运动良性循环,以及支持计生政策等。
威尔逊指出,依据当前的情况,足够的资源还是存在的,但最后决定环保运动成败的关键,在于伦理道德上的决定,亦即如何看待我们栖居的地球,如何面对未来的后代,如何在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考量之前作出选择,最终“充分地了解这个世界是为了热爱她并愿意为她负责”。
事到如今,我们不能再将戴蒙德、威尔逊的言论仅仅视为象牙塔内的学术研究,很有可能,我们也处在小岛消亡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就在前不久,沈阳、北京等地雾霾极其严重,而向来空气质量还算不错的上海,也难逃霾爪,一时间,防PM2.5的口罩成了药店里最紧俏的产品。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天气状况已经不再仅仅是新闻节目之后的一档插播栏目,一个对于翌日出行者的阴晴预告,而是一组性命攸关的实时数据,甚至是关乎国家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是中国发展的一份隐痛。
但恰恰因为环境问题的悄无声息,人们就像复活岛上的居民,对暗流之下的危机毫无察觉,直到浓雾漫天,尘土飞扬的当口,才会被鬼天气熏得清醒过来。
当我们行进在大片的城市迷雾中时,我们能做的,不是给浓雾写抒情诗,而是刺穿浓雾,像雷蒙德•威廉斯的名言所说的,“不要让绝望具有说服力,而要让希望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