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剧作家井上厦创作的《如果和父亲一起生活》被搬上舞台。这出戏剧以广岛原子弹爆炸受害者及其受到的创伤为主题。果不其然,因其发人深省的寓意和意味深长的情节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2004年这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受到影迷的瞩目。而在井上厦的创作计划里,其实还有一部《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遗憾的是,他于2010年去世。而他的女儿决定为他实现这个夙愿。于是电影导演山田洋次立马接受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也成为了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参展影片。其实一直以来,日本的许多导演都在关注反战这个问题。然而大多数的导演侧重的都是战争的残酷,以及在不断追溯战争的受害者和迫害者。然而山田洋次更多关注的是战后当地人民的心理过程。而这也使得他的这部电影更加细腻绵长。其实这部电影讲述的剧情十分简单——在长崎原爆中幸存下来的母亲和变成亡灵的儿子之间的情感羁绊。影片的基调从一开始就不是明亮的。刚开始的画面是黑白的,而在原子弹爆炸之时才有色彩。原爆之后的三年,身边大部分的生活都重新上了轨道。太阳照常升起,地球照常转动。但是留在母亲心中的战争阴影其实还未消除。马尔克斯说,回忆总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正是因为回忆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当我们发现回忆中那个人不在的时候,才会格外痛苦。母亲的痛苦并不是剧烈的,而是从那些日常小事中流露出来的。儿子已经死了三年,然而母亲每天还是会给他做饭。这种内心的小执着,才能给人重重一击。突然想起来《1942》和《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后,有许多人说感受不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其实是因为感受不到那份执着吧,生者对于死者的执着。多大的悲恸,如果只是流于表面,如果只是跪地痛哭,其实只会让人觉得尴尬。而那些混沌却又坚强的小执着,才让人格外难过。不过,必须要说的是,这部电影值的夸赞的点其实也并不多。主角的演技是合格的,有时候也有出彩的地方,但是影片的冗长和阴郁也为其扣分不少。整部电影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看完之后也不能长舒一口气。不过,写到这里还是想要再提一下井上厦,他曾说过:“当与我一样大的生活在广岛和长崎的孩子经历原子弹爆炸时,我正在准备夏天的节日庆典,因此内心里总觉得充满内疚,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份赤忱之心,还是值得我们去静下心来好好看这部电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