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讲城市的孩子很可怜,没有自然可以去接触。但城市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是我们记录自然重要的踏板,只是看你会不会用它。
打开五感
回忆起儿时的自然观察启蒙,黄一峰只能用“怪咖”来形容自己:“去了动物园不想走,捡个贝壳能玩一下午。”一方面也是受到了母亲的引导,学历并不是太高的她无法告诉黄一峰那些生物是什么门纲目,只一句“去闻闻,去看看”。“如果一开始就告诉我那是台湾蓝鹊,鸦科,我可能一点兴趣都没有。脖子是蓝色的,光线下反光,反而都是在‘无知’状态下观察的收获。”他说。
黄一峰曾经出过一本书,叫《自然野趣DIY》,纯粹是因为“收集的东西太多了”。书里整理和拼贴都很讲究,他会先用油漆刷扫除灰尘,置于通风处保存;也不同于一般人“压花”式的平面拼贴,注重美感和排列组合的“半立体式”保留了自然物的原貌,再配以浅色系的底板材料,完全可以当装饰画挂在墙上。最近还有新书《自然怪咖生活周记》问世。
“我们的教育里最常讲的就是名字。能否先记得特征,而不是先记得张三李四?”打开五感式的练习对黄一峰之后长期的自然观察是很有帮助的,以至于被放到雨林、野外等物种丰富性高的地方,会让他“忙不过来,什么都可以看”。最近,黄一峰去了成都的鞍子河自然保护区考察,第一次观察到羚牛,就是凭“嗅觉”:“同行的伙伴在那做调查很久了,几次去都没看到。其实羚牛是牛科,是群聚的动物,没人时会到河床吃草,会留下气味。循着林道走,开始找脚印,果然在河床对面的山壁站了11只。循着线索,像侦探一样去找这些东西的时候,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城市动物园
黄一峰出生在中国台北,十足的摩登地段。“常讲城市的孩子很可怜,没法接触自然。但城市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是我们记录自然重要的起点,只是看你会不会用它。”
有一阵子黄一峰在阳台种了很多盆栽,不久就发现有一对白头翁在家里筑了三个巢,最终一共有10只白头翁在他家出生,而且都养活了,观鸟的老师都笑他:“谁会像你这样看3个月,3个月不出阳台,只隔着玻璃观察。”这桩趣事同样反映出从生物的习性能分析出它所处的环境生态好坏。只要营造好了环境,中心城区的公寓都能是一片生境。
“都市孩子”黄一峰的另一个秘密基地是富阳公园:“靠近信义区,谁能想到离城市这么近的地方,晚上有飞鼠、台北树蛙可以看。”又如采访前,黄一峰从万航渡路北京路一带过来,仅仅是等个红绿灯的功夫,他就做了趟微型的自然观察:“一群麻雀在红绿灯和树之间跳来跳去,找吃的。对很多人来说看鸟非得要去到很远的地方,看丹顶鹤、黑颈鹤才是观鸟。”
现代人的“景点意识”正是黄一峰近年来致力于自然教育,想改变的思维定势之一。他用被预设为“看石头”的野柳地质公园举例:“出名的就是地质,但有一群人去野柳就是去找鸟的。因为野柳刚好在海岛的最尖端,候鸟如从北方、日本飞来休息时,会在那尖端休息。”
最近,黄一峰刚完成了由“野性中国”的奚志农筹建的大理苍山自然中心的设计。作为策展总监,黄一峰认为自然教育可以有很多途径:“上到苍山,印象中的无非是3800公尺的索道、冷杉、十九峰、十八溪。但你知不知道苍山里住了多少鸟、多少生物,这些动物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可以让你寻找它们?这就是自然观察的魅力。”
Qa 生活周刊×黄一峰
Q:你做了10年自然、生态方面的书,这段经历对你的自然观察是否有影响?
A:有。即使我是美编,某部分我也兼了一部分编辑的工作,变成有点像共同作者,文稿进来,我会花很多时间先读内容、调整,过程中学到最多的就是整理、归纳。对我来说,我希望可以专注做某方面的事。因为永远在不同领域跳的话,做的东西永远不专业。开始做自然类的设计之后我接案的团体都是NGO、展览。
Q:“自然野趣”做哪些在城市里的自然观察活动?
A:我们的探索营都在城市里,现在以科技馆(附近有块湿地)和植物园为主。如果你设定在山上的保护区上三天课,不是不可以,反而更吸引人。但,父母如果这次带孩子来,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而植物园明天就可以再来。我们去看植物的叶脉、叶子的形状,摸摸它的树皮,闻闻它的味道,就这样。首先需要的是辨识、感受这些植物形态的差异。
黄一峰 自然观察达人
成长于繁华的都市,反而醉心于叶子贝壳。以“最佳美术编辑”之名专注于将自然素材作为创作元素,创立“自然野趣”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