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6年04月05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舞台的原汁原味
文 冷梅 图 资料

    戏剧导演徐俊身为上海人,比任何人都深爱上海,在他的作品“上海三部曲”中把老上海味道、精致美学运用极致,从上海风情、上海风度,再到上海风骨,内核不断升华。

    文 冷梅   图 资料

    吴侬软语,上海风情

    对土生土长的徐俊来说,上海亦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特别之处因人而来。“这里的人特别谦和,骨子里却很有坚定性,拥有契约精神。上海人很讲究,他不会轻易请你去家里吃个饭,喝个茶。遇事谨慎,连做事的态度也是这样。”

    徐俊眼里,上海人的讲究体现在诸多细节。“与人聊天,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上海人不会马上说出来。他总会说:‘是吗?’这充分体现了上海人的包容性,对某一事件他不会当着你的面,拼命表现自己的个性,不会对与你意见相左的人,持一味的否定态度,做任何事总是留有余地。上海人很爱面子,同时也会顾及对方的面子,所以说话时常常会留三分余地,藏而不露。”

    而这些上海人的性格特质,在徐俊导演的恒源祥戏剧“上海三部曲”中贯穿始终,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中,尹雪艳为阔别多年的徐壮图在家设宴。当时尹雪艳身居中国台湾,天气很热,她从冰箱里拿出了一碗冰冻“几得米”(上海话),就是芡实羹,这是很上海的甜品。这碗芡实羹,既体现了尹雪艳细腻中的讲究,又怀有深深的乡愁。这种情感的细腻,在上海人中的体现是非常充分的。就像小说原作者白先勇所说:“尹雪艳就如同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投射,永远不老,她有着上海独有的精致内敛和低调富丽。”

    在这些作品中,徐俊大量运用了上海元素,精致美学。尹雪艳说着沪语,穿着张叔平设计的精致旗袍,拿着一把雪白的牛骨扇耀眼亮相。戏剧刚一开场,尹雪艳在很多人的注视下,从楼梯上缓缓踱步而来,舞台当中一把椅子,她定身一坐,打开了扇子。徐俊说,尹雪艳开口的第一句话,究竟怎么说才地道?之前做了大量的研究,最后他找到了一句最地道的上海话:“拿(你们)好呀!”只有三个字,既有派头,又很亲切。既有一种高高在上,又能直抵人心。于是,这部戏的第一场演出,尹雪艳刚说出这三个字时,台下全体鼓掌。为了在语言上更加精确到位,剧组请了程乃珊的先生来为所有上海演员校正沪语用法。

    这种舞台上的原汁原味,就像老北京的《茶馆》,讲的一定是老北京的语言,妥帖,合时宜。尹雪艳出场,究竟该拿着一把什么样的扇子?剧组为此在民间挑选了无数把扇子,不能太戏曲化,也不能生活化到不像尹雪艳用的物件。最后他们在杭州王星记扇厂的博物馆里找到了一把雪白的牛骨扇,当时白先勇老师立刻拍板,“这把扇子是对的。”

    海派睿智,上海风骨

    如果说《永远的尹雪艳》展现的是上海的风情万种,那么反映旧上海商战的《大商海》就是一出海派商人的群像,展现刚正不阿的男儿风度和睿智宽宏的沪商胸襟。除了剧情,紧扣上海的时代背景之外,剧中还使用了评弹贯穿剧情,有一场戏大量使用上海方言。

    其中,在《大商海》中有一句街头的叫卖声,“栀子花、白兰花”成为这一场戏重要的时间线索,推进整个剧情的走向。对徐俊来说,如果不是那么深爱上海,怎么会如此细腻地还原出所有旧上海的图景。在另外一部反映上海人大爱无疆的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里,勾勒出了上海人宽广的胸襟和风骨。第二场戏中大量写实细节,还原了上海居民石库门的生活场景,这些不经意间的舞台设计,如此真实,恍如昨日:有犹太人和虹口居民一起倒马桶,有居民门口生煤炉,有上海居民教犹太人如何使用搓衣板洗衣服,有大饼油条的早餐,远处隐隐约约能听到电台里的评弹……类似一些上海旧日的生活场景营造了一种在场感。

    舞台上,这些表现元素和细节拿捏得恰到好处,个中学问与上海人做人的道理相似,分寸拿捏得当。徐俊说,就像上海人吃大闸蟹,先把盖剥掉,一分为二,是先吃身体的肉,还是先吃脚?这里头学问就来了。上海人的吃法,就是剥脚,先吃脚。因为脚很容易凉,凉了口感就不好了。吃完脚,再打开吃肉,肉里的温度也就刚刚好了。这些小学问正是上海人的生活智慧。

    上海人对生活的观察特别细致入微,有研究。已逝的程乃珊老师曾给徐俊讲了个故事。有一次,程乃珊从家里楼上下来,看到她的邻居,一个大伯伯正在优雅地抹面包,那个瞬间让她为之感动。彼时,正是文革时期,物质匮乏,哪里还有黄油、果酱?但是刀叉还在,于是这位洋派的邻居用红色的腐乳代替了果酱,认真优雅地往面包上涂抹。“这就是上海人。在任何时态下,他都不会丢掉那种‘雅’,他不会因为环境变了,而把这种生活态度放掉。不能说,这是一种故作姿态,这个瞬间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做给自己的仪式,它是上海人骨子里的腔调,是一种讲究。”

    问答Q&A

    Q=生活周刊   A=徐俊

    Q:很多细节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尹雪艳的沪语体系更生活化,还是更艺术化?

    A:舞台上的语言一定是要有逻辑重音,这是台词技巧,尽管大量地使用了艺术化的处理,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化的表达上来。相对真实,相对生活,但也要有美感。这个度需要拿捏到位,亦是一种生活的学问。

    Q:如果让你用几个词汇,来概括上海人的性格,你会用哪几个?

    A:一般人会理解上海人比较精明,我认为精明这个词,其实不坏。人可以精明,上海人的精明是不会损人利己的,他持有一种原则,他有判断,也有眼光,他知道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应该如何拿捏把握。我认为这种精明,其实是不损害你我他的。以前人家说上海人精明,有些贬义的成分,而我认为这种精明其实挺好的,这个精明恰恰是体现上海人最准确的表达。我认为这是一种判断,是眼光,是拿捏分寸的天平。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读城
   第A11版:读城
   第A12版:方式
   第A13版:方式
   第A14版:悦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海信·时尚3C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踪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有情人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霓装
   第B05版:霓装
   第B06版:青意社
   第B07版:青意社
   第B08版:设计
   第B09版:设计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情景
   第B15版:情致
   第B16版:街拍
上海舞台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