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6年02月02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出来的外滩故事
文 蔡娴 图 受访者提供

    乔争月是一个特别的媒体人,更像是个城市历史建筑的探索者和记录者,从兴趣到责任,她不断地寻觅城市秘境,“用脚写出”了城市建筑的前世今生。

    文 蔡娴   图 受访者提供

    即便是作为极具历史特色的地标,外滩依然不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最爱,印象里人多又喧闹的繁华地带很难让人去静下心来欣赏。但看着那一栋又一栋写满历史记忆的建筑,人们又往往很难抗拒这巨大的吸引力,每每意欲靠近,却又踌躇不前。专栏作家乔争月却在这两三年间成了外滩的常客,她还用冷静细腻的文字记录下了她对外滩43幢历史建筑的逐一寻访,并将其分别以中英文的形式刊载在上海两份报纸的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上。

    用一个专栏解读城市建筑

    乔争月在机缘巧合下开始关于上海历史建筑的研究和写作,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她当选为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唯一的媒体委员。乔争月开始每周写一栋老房子,以房子为主体来做成一个英文专栏,工作强度不小,但刊登后受到了很多旅沪外籍人士的喜爱,给了初出茅庐的乔争月很多信心。随着采访的深入,乔争月认识了很多建筑和历史方面的专家,专家们给予她专业指导,乔争月在英文方面也提供一些帮助,合作无间,推出了不少优秀的报道。在专家朋友的帮助下,乔争月还自学了建筑史,在《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之前,乔争月和华霞虹合作过三本关于国际饭店设计师邬达克的著译作——《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邬达克》《绿房子》。

    对外滩曾经兴趣一般的乔争月,最初是因为被两位美国女性的故事吸引。一位是海伦·斯诺,她来上海的第一天就住在外滩的礼查饭店,并与斯诺相识。一年后,斯诺在外滩求婚成功。另一位是项美丽,她在上海住了六年,写出了畅销书《宋氏三姐妹》。她的工作、生活、娱乐都在外滩,而且这里让她们的人生都发生了奇妙的逆转。这些故事勾起了乔争月的好奇心,“这激起了身为同行的我探究外滩魔力场的兴趣,决心借用一座座历史建筑完成迷人的外滩拼图。”通过历史人物来了解,外滩给乔争月的感觉一下子就生动了,她开始深入探索和研究起外滩建筑背后隐藏着的故事。

    英文报纸里读出外滩前世

    作为城市的地标,写外滩的书籍资料早就数不胜数,但乔争月依然找到自己独特的视角。

    乔争月认为,外滩是一个盛满城市记忆的巨大容器,但与外滩的知名度相比,外滩历史建筑在人文内涵层面的挖掘较为薄弱。许多人去过外滩,但除了知道外滩是“万国建筑的博览会”或者几座大楼的用途外,很难将外滩历史建筑的艺术风格和来龙去脉讲清楚。

    乔争月发现,上海近代英文报纸对建筑事件非常关注,几乎每座外滩建筑奠基或落成时都派记者实地采访,发表图文并茂的深度报道。于是,她就来到徐家汇藏书楼,对旧上海著名的英文报纸进行长期调研,有报道会将图纸、楼和业主的背景,以及建筑的象征意义等都一并附上,让乔争月获得了大量关于外滩建筑的一手档案资料。“这些报道不仅信息真实丰富,而且语言地道生动,犹如‘流动的历史’般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并将几年的研究写作成果集结成册,出版了《上海外滩建筑地图》。 

    为了增强历史建筑的真实体验感,乔争月对每座建筑都多次实地采访。“我们的书既要有殷实的资料支撑,也需要有行走的视角。”是“用脚写成的”,自然不能只窝在档案馆里找资料,曾有一段时间,乔争月每周都要去一次外滩。还专门请了优秀建筑师张雪飞担纲摄影,从建筑师的专业角度捕捉外滩建筑之美。他们用自己的实际体验,来了解这片中国最大的近代建筑群,看看这些涵盖了19世纪殖民地风格的外廊建筑、唱主角的新古典主义大厦、增色不少的哥特复兴小楼和与美国同步流行的装饰艺术派大楼,几乎是一部生动的缩略版近现代西方建筑史。而在这铅灰色西洋建筑群中,也不乏中国元素灵动的影子,如16号柱头上的美丽回纹,以及23号中国银行的云纹与石质斗拱。在乔争月看来,外滩建筑虽有多种风格,但融汇在一起却特别和谐。

    因为人,建筑里的故事才动人

    除了对建筑风格做了详尽的研究,乔争月还发挥了媒体人的专长,对几十个与建筑息息相关的外滩人物做了访谈,从业主如罗斯福家族后代到1990年代在外滩开出首家私营西餐厅的澳洲女老板,从成功改造外滩18号而获联合国大奖的意大利设计师到原公和洋行的现任掌门……她认为,讲述外滩的故事,不论过去和现在,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的动人讲述又展现了一个无比鲜活的今日外滩。”

    最近,乔争月刚完成了武康路系列的撰写,这条路越来越红既源于百年前法租界科学宜居的城市规划,又得益于世博前的城市更新项目,是不同于外滩另一个精彩的故事。正在产假期间的她,计划做大量阅读,酝酿新的城市和建筑主题专栏,如徐家汇源和城市更新主题,探寻田子坊、新天地、1933屠宰场等项目到底是如何炼成的。乔争月已经做了一些案例的积累,“工作量其实是非常大,也很耗费时间,但还是统筹安排好,根据自己的节奏有序完成。无论专栏,书还是讲座,都要确保品质。”

    知道多一点 More

    你不知道的外滩建筑故事

    外滩3号

    外滩3号前身为英国有利银行。1912年,有一个年仅32岁的建筑师威尔逊从香港被派到上海,外滩3号是他在上海的第一个作品,却一炮打响。在他的带领下,公和洋行成为了上海滩的第一事务所,外滩一共23栋建筑中有9个都是他们的设计作品,比如海关大楼和汇丰大楼。

    外滩2号

    外滩2号,英伦风情的大班俱乐部,曾经是在午餐时间可以看到所有英国大班的地方。当时还有个说法是,来上海游玩,如果没有应会员的邀请到这里喝一杯苦味的杜松子酒,你的上海之行就不够圆满。

    外滩12号

    外滩12号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文报纸《远东时报》将其形容为“一片诺亚的橄榄叶”。这是根据《圣经》故事而来:诺亚乘坐方舟躲避上帝制造的大洪水之后,他派出探听消息的鸽子衔回了一片橄榄叶。这表明洪水已经退去,灾难终于结束。而当时上海的经济也正从一战后的衰退中慢慢复苏。报纸还写道,“大楼奠基象征着经济衰退的潮水正在退去。对于捱过了最困难时光的人们来说,未来是光明的。”自它奠基以后,上海就迎来了一段最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方式
   第A15版:方式
   第A16版:海信·时尚3C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踪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风尚
   第B07版:风尚
   第B08版:霓装
   第B09版:霓装
   第B10版:欢乐淘
   第B11版:青意社
   第B12版:封面秀
   第B13版:封面秀
   第B14版:设计
   第B15版:设计
   第B16版:游走
   第B17版:游走
   第B18版:汽车
   第B19版:汽车
   第B20版:资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情景
   第B23版:有情人
   第B24版:街拍
走出来的外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