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6年02月02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好地、专注地、心无旁骛地
吃一顿年夜饭
文 唐骋华  图 资料

    昨天有朋友在群里感叹:“2015的年终总结还没写完,2016已经过去了十二分之一。”一语点醒期盼着春节长假的小伙伴们:等完全彻底地过完这个年(截至正月十五),2016将已然去掉六分之一!眼睛再一闭一睁,大半年可就没了。细思恐极。

    然而大家的紧迫感其实是装的,谈笑间,忧愁如灰飞烟灭。只待节日降临,年夜饭上桌,零点的钟声抵达每个人的耳畔。

    无论今天的中国人把圣诞或元旦过得多热闹,按照习俗,唯有过完除夕夜,新的一年才正式拉开帷幕。之前的所谓“跨年”,充其量算预告片。没有人会把预告片当正片。这一“心理时间”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只要它不改变,春节就永远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尽管我们都在抱怨,年复一年,这“年味”是越来越淡了。

    年味变淡,并非年本身有问题,而是外部环境在变。先说假期。很久以前,没有十一长假,没有各种小长假,没有带薪休假,甚至每周只能休一天。春节的三天假期,于是弥足珍贵。现在这些都有了,我们对于假期的诉求被稀释到日常生活中,春节长假就没那么重要了。

    食物更是如此了。农耕时代,好日子是靠节衣缩食攒出来的,人们收束口腹之欲,眼巴巴地将偏好延迟到未来。这些偏好日积月累,在每年一度的春节期间集中喷发。换言之,年夜饭既是对开春的祈望,也是对过去一年忍耐的犒赏——有了丰厚的犒赏,来年才有动力继续忍耐。这种思维定势延伸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物质仍不丰盛。

    和假期相似,今天我们对食物的渴望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稀释。甚至,在过往的360多天里,我们的胃口已超载。好不容易挨到春节,反而向往起清淡。

    以我的私见,年味变淡的另一个原因是春晚。我知道,很多人认为“全家人看春晚”曾经是年味的重要标识。但这或许是个美丽的误会。

    春晚的走红和电视机的普及同步。而一旦电视机成为焦点,交流的层级就迅速降低——我们不再直接交流,而是通过春晚这个“中介”来交流。当然电视机是中心化的,所以出现了全家人围着电视机看春晚的盛况。当手机取代电视机,情况又不同了。手机是多中心化的,“全家人看电视机”变成了“各自看手机”。连团聚的形式都没了,气氛自然大量流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想找回年味,首先应该放下手机、离开电视机。一家人围拢起来,好好地、专注地、心无旁骛地吃一顿年夜饭。年夜饭是家人的手艺,所有的温度和温柔,都蕴藏在这手艺之中。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方式
   第A15版:方式
   第A16版:海信·时尚3C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踪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风尚
   第B07版:风尚
   第B08版:霓装
   第B09版:霓装
   第B10版:欢乐淘
   第B11版:青意社
   第B12版:封面秀
   第B13版:封面秀
   第B14版:设计
   第B15版:设计
   第B16版:游走
   第B17版:游走
   第B18版:汽车
   第B19版:汽车
   第B20版:资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情景
   第B23版:有情人
   第B24版:街拍
吃一顿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