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对于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这个票房可以忽略不计。忻钰坤却已经很满足了。按照他的说法,《心迷宫》从构思剧本、寻找投资,到拍摄、做后期,直至拿下“龙标”(即电影公映许可证),走上大银幕,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意外。
文 唐骋华 图 资料
当导演,最重要的是建立创作观念
Q:为什么你高二辍学去上了个社会学校,而不是通过高考去考北影?
A:我家里没人做这一行,没人指点啊。那个时候我就不知道有电影学院这回事。正好有个同学说,西安电影制片厂搞了个电影培训班,那我就说好,我要去学。
Q:为了当导演而辍学,这念头怎么来的?
A:小时候看《侏罗纪公园》,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恐龙早就灭绝了,那我就想,到底是什么让导演能把已经消失的东西呈现在银幕上?长大后开始看关于电影的报道、杂志,了解到原来是有一个剧组,由导演领导去完成。我就梦想有一天能做导演。
Q:一部影片对你影响那么大?有点不可思议。
A:很有意思吧?2003年我申请到北影导演系做旁听生,面试的老师问我们:对你影响最大的导演是谁?别人都说伯格曼、安东尼奥尼、戈达尔,我说斯皮尔伯格,老师愣了一下,问我哪部片子啊?他以为我会说《辛德勒名单》,结果我说是《侏罗纪公园》,老师就疯了(笑)。果然我没被选上。
Q:有挫折感?
A:也没有,但这次经历对我影响特别大。然后我去地方电视台做栏目剧,干了五年。这五年我看了很多影片。2008年我回北影念摄影系进修班,上视听语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个班上唯一能和老师有共鸣的人,就是我。因为我的阅片量够大,老师每次讲一个案例、拿出一个片子,我就说我看过。
Q:你是怎样建立自己的创作观念的?
A:看影评。解读电影很重要,一种是从你的生命体验出发去解读,还有一种是专业解读。影评人做的就是专业解读。很多时候你对电影的感受不完全是自己的,要靠影评或别人讲出来,会有不一样的理解。那时候我就看木卫二的影评了。2014年我参加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第一次见到木卫二,感觉自己就像是他的粉丝。
Q: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多数导演会刻意跟影评人拉开距离。
A:可能我的学习过程特殊一些。如果说我的电影知识、电影理论总共十分的话,其中有三成是从影评里得到的。我真的从影评里学到过东西。
Q:现在自己当了导演,对影评人的认识有变化吗?
A:影评人对票房的影响其实很少,票房几个亿的大片,影评人能贡献三四百万就算不错了。但他们把更多样性的电影推到受众那儿去。我们的电影市场还很单一,而通过影评人的推介,观众能看到一些小众影片,提高审美趣味。
没关系、也没背景,也能做好导演
Q:说到小众影片的话,《心迷宫》虽然成本低,线索也多,但还是类型片。
A:类型片和文艺片分得太开,我觉得不对。我大量阅片的五年里,看了很多韩国电影。我觉得韩国电影跟我看到的世界蛮像的,因为里面有很多生活中很现实的问题,韩国导演敢拍,而且敢用经典叙事的方式去诠释。像奉俊昊、朴赞郁的片子,是好莱坞模式,但又做出了不一样的东西。这是我们没有的。
Q:所以你不排斥类型片,只是要拍出新东西。
A:对,要延伸、融合。像《舞动我人生》,讲一个跳芭蕾舞的小男孩的故事。影片简单、纯朴,但是它的理念、音乐都特别棒。那种视听语言,我每次看都会吸收到养分。
Q:《心迷宫》之前叫《殡棺》,也是考虑到受众才改名的?
A:感觉定位不是太明确。《殡棺》这个名字,大家一看就觉得是文艺片。发行人就建议,本身我们的定位是部低成本类型片,是不是起个更类型化的名字?这样对影片的宣传有帮助。于是就改名叫《心迷宫》,因为考虑到电影里有悬疑元素。
Q:你觉得《心迷宫》的火爆是不是一个特例,因为实际上能在电影院放映的片子,越来越强调大投入、大制作、大特效。
A:确实。前段时间我们在北大做交流,有观众说,他知道中国有优秀的独立电影,非常走心,但制作简单,视觉效果没法跟大片比。这样的影片不值得到电影院看,相反,他们更愿意花钱看“复联”。不过我觉得,现在北京、上海有很多影展,电影资料馆会放小众影片,如果你是个影迷,一定会沉浸其中。小众电影即便上不了大银幕,也能找到自己的观众。
Q:这会给有想法的导演越来越多的机会。
A:对创作者来讲,这是最好的时代。像我这样没有专业院校毕业证、没有关系,就是自己特别热爱、一直坚持做的导演越来越多。以前如果你没有资源、背景,很难得到拍长片的机会。这个行业其实是越来越公平了。
Xinyukun忻钰坤
《心迷宫》上映后好评如潮,被誉为“剧情烧脑,口碑逆天”的神作。凭借此片,忻钰坤荣获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年度优秀剧本奖。人们好奇地问:这人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