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玩啊,我想拍照片啊,我想去淘货啊,我想去旅行啊。”在咖啡馆老板圈也算是资深“老人”,老麦仍发出这般任性贪玩的“宣言”。他那有点传奇有点浪迹的人生就像老麦咖啡馆的“zakka”风——日常杂货也能摆出风尚,一点兴趣也能做到底,哪里都见过,什么都爱过。
文 张晓雯 图 受访者提供
咖啡 | 清晨的第一处收留
十多年以前老麦是银行界的精英,经常世界各地出差。由于喜欢摄影,又因为时差总是让人醒得不合时宜,那段时间老麦总是在四五点钟就出现在一片黑暗的街道。选择的地方是老城,日内瓦的,里斯本的,他喜欢有历史感的城市。
“我挺胆大,走得比较偏远去拍照,我尤其喜欢小地方,小街小道。”拍完照后又饿又冷,那时的老麦发现第一间开的往往都是咖啡馆,“很远就闻到香味,灯光黄黄的,要一杯咖啡,当地的报纸看一看,跟老板聊几句。当时就觉得这样的地方很好很温暖,中国特别缺乏这样的感觉,就觉得哪天我退休了也弄一间,客人来了聊聊天,我就跟那店主一样了嘛。往往店主是一老头,正好我也老了。”
尽管欧洲的咖啡馆大多开在老房子里,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奢华,甚至没有座位,就是一个喝咖啡吃早点的地方,不是特别讲究,感觉亲切。相比,中国的咖啡馆反而显得布置精心、刻意。老麦是一个随意的人,喜欢设计、写写画画,用他的话说就是“不务正业”。只要有空,他就做这些玩意。“我总觉得一个人喜欢什么东西,到最后他还是会回到那个行当的,他可能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做别的事情,但一旦条件成熟了,他一定会回到那个原点。”在老麦咖啡馆里,塞满了他为这句话下的注解,那些旅途中收藏的宝贝,就是他一步步回到心之所向的证明。
杂货 | 一个专业的淘客
老麦咖啡馆空间不大,三层楼还包括了一层地下室。当初咖啡馆开的时候,听老麦说他是把自己国内国外搜罗淘来的货,“翻一翻,撕一撕,拿到什么东西往那一贴,挺好。”因为爱淘货而认识了很多设计师,做服装的、做包的、做作坊的,现在老麦还拥有一间自己的杂货铺,什么都有。旅行的时候老麦不喜欢大山大水,喜欢小火车、教堂、建筑,小情小调的事物在他心中反而充满了意义。
眼光好像是天生的,这两三年老麦大部分时间是在帮人做咖啡馆设计,他原来根本想象不到这也能变一门行当:“这个地方要这样一个灯,从哪儿弄;这个地方要放一个老柜子,老到什么程度、颜色;隔断铁翼要怎么做……我有时候会去工地上看看,他们材料要发我审核。是一个好玩的事情,突然有人请你,让你玩了。我想玩啊,我想拍照片啊,我想去淘货啊,我想去旅行啊。一辈子太短,赶紧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喜欢的事。”老麦给我看他刚买的书,吴晓波说的话,“人生那么短,好玩的事情那么少,偶尔遇到一两件,就赶紧跟相知的朋友一起做吧。”他也有一句话:生活着,而不是活着。
老洋房 | 整修如旧的改造
桃江路25号甲,绿色的欧洲小镇式门头,透着隐隐的灯光,进到屋内,楼梯窄小,陈设依然可以用“破旧”来形容。采访当天上海的湿冷阴雨让人感觉愈发冷,黄绿的银杏被打落了满地。这地方最像欧洲。
八年多前老麦就有这种感觉。他在北京赚了点钱,想着去哪里实现开咖啡馆的愿。上海的氛围刚好到了人们追求小资的时间点上,不能是浦东,浦西也必定是法租界,没有更适合的地方了。
这幢上世纪二十年代由德国人建造的老洋房,其原主人的后代曾经找过老麦,把旧照片给他看,门廊、大落地窗带着浓浓的欧洲建筑风格。说起后来的变迁,也大有来头。这幢房曾分给当时的中国工程院(社会科学院前身)副院长周仁,周仁是康奈尔大学毕业,和胡适是同期,奶奶是历史上中国最大买办盛宣怀的姐姐,家世显赫。他娶了曾国藩的外孙女聂其璧,聂四小姐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一直住在如今老麦咖啡馆所在的旁边一个房间。
“他们是主楼,我们叫副楼,是停车车库,有圆形的门。上面住的是佣人,下面是地下室锅炉房,烧的是暖气,锅炉还在没搬走,都锈旧了,是美国的锅炉,100年了。”老麦的老家在老武汉的汉口,也是旧租界地,他就对老房子比较有情结。
于是开始了一场老洋房改造记。除了加梁加固,地下室抽水清淤泥,把墙面扒下来恨不得都是稻草和泥的“危楼”整得能待,老麦保留了一些老的地砖,新装的门头、墙裙、弧形窗户也得是老旧风。那阵子他经常去威海路、石门路那儿,从别人拆迁的老房子那里看准了需要的部件,赶紧讲价,马上请一个三轮工人来拉、敲,天天在工地。“那些人个个都认识我,都说‘哎,老麦来了,今天要什么?’老的搪瓷浴缸,老虎脚的,我也弄一个回来放阳台上种花。”也不管和咖啡馆搭不搭。
问答 Q&A
Q=生活周刊 A=老麦
Q:怎么定位咖啡馆老板?
A:咖啡馆要有灵魂。不是给人咖啡,让他发发呆。我现在不常来店里了,但有时他们发个消息问我在吗,我就过去。年轻人会觉得我经历那么多,什么都问,跟女朋友怎么怎么样?事业上遇到瓶颈?跟同事关系处不好?选择的行当对不对?我都真心诚意地聊,唠唠嗑。一些不愿和亲人说的,和我就没有什么利害冲突,我都不知道他们真的叫什么,Shirley?Brown?我就像一个听者,幸亏我算个万金油吧,什么东西都知道一点,什么都经历过一点,讨论摄影、文学、音乐、绘画,我还都能说得上。前几年这类型咖啡馆还不多的时候,到这边来的很多是写小说的、画画的、拍照的、设计的、戏剧电影音乐学院的,聚集起了全上海的小资分子。
Q:自己最爱的咖啡?
A:意大利的illy咖啡豆。咖啡只能配热牛奶才好喝,怎么不是呢?
Q:你推荐什么咖啡馆?
A:上海绍兴路Vienna Café。据说是奥地利人开的,却一直不温不火,比较厚重、甜腻。我是个爷们,但我喜欢这样的。
私藏 List
●车牌:美国各个州的车牌,现在小纪念品商店挺多的,我算比较早吧。
●画:15年前丽江还很淳朴的时候,很多画家还付得起房租在街头画画。发现有个家伙挺厉害的,买了,一两百元,后来查了下他还挺有名,出过书。
●桌椅:没有一个相同,楼上有些是我淘旧木板做出来的,感觉像旧桌子。钟:孟加拉淘回来的,不能走了。
●唱片:大黑胶很常见,小黑胶可不多。
●手稿:在一个杂志上写的专栏,持续一两年,都是手写翻印到杂志上的。每一期主题不一样,我还会画一个老麦头像。
●法国报纸:有一次我在崇德路淘老木头,一老太太拎着个镜子想卖给我,离我十几米的时候摔了一跤,镜子碎了,筐也断了。镜子和木头之间垫的报纸露出来了,我一看,是1910年法国一份介绍当时最时尚车款的报纸,但这是在上海哦,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