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二胎政策放开之后,大家伙彼此见面的问候语就变了:“还打算生二胎吗?啥时候要?”曾经以为,完成一个是标配,现在基础配置就要变了。
几年前,柴静采访54岁的杨丽萍:不要孩子是不是为舞蹈做出的牺牲?
杨丽萍很坦然地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有些时候,一些寻常规律因为过于普遍而被我们误以为是绝对正确的存在,比如:你要在适龄的时候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要在合适的年龄生育后代;努力为后代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如果违反如上常理,你的人生通常被别人评判为“失败者”:她至今没有结婚,他俩没有孩子,诸如此类。这些标签常常让人无形中陷入某种焦虑。有时候把自己置身于随波逐流,没有什么不好。主动选择这种生活的人,无知无觉地去重复上一代人的活法,也就意味着不用过多思考彷徨,更无需承担特立独行的舆论压力。所以,20多岁时,我们把很多精力放在找一个优秀的伴侣上,若无心于此,或者挑肥拣瘦,那些长辈们或是“过来人”就会跳出来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而你结婚后,还得赶紧要个孩子,不要孩子的话,就被说成要么生理有问题,生不出来,要么就是心理有问题,辜负上一代“抱孙子”的心愿。等孩子出生以后,吃穿用度自不必说,若是没有给他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提供一套学区房,上一所很有名望的重点学校,你这对父母就是“千古罪人”。
也许,这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常态,这种看起来寻常的结果常常让人感觉绝望:我们尽可能找到更优质的另一半,得到更优质的基因;努力工作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让后代更具竞争力,好把自己的基因延续甚至优化。似乎,这一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传宗接代。
杨丽萍说,每个人寄托的对象不同,一棵树,一朵花都可以是自己的孩子。
我只想说,不管有没有寄托,我的人生和你没半毛钱关系!
冷小姐
生活周刊记者 情感专栏作者 冷面却温情情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