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方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5年12月15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景色是人的心情,我只是景色的表情
文 唐骋华  图 受访者提供

    1973年11月,一架美国海军飞机DC-3因燃料用尽,于冰岛南部迫降。幸运的是,机组人员全部生还,飞机残骸则一直留在原位。它安静地躺在沙滩中,像时间凝固在坠机那一天。我抚摸着破碎的机舱,想象着人们逃生时的慌张。这附有灵魂的残骸时刻提醒着我:明天好像永远都在,而湮灭其实不过一瞬间。

    维克小镇旁边的黑沙滩,有一座玄武岩山,风琴状的岩石呈整齐的棱柱形逐一排列。初看还以为是人工雕琢过的几何形状,好像是用角尺、圆规画出来的,其实是火山熔岩在遇到海水冷却凝固的过程中收缩形成的。

    在山里,就算扫雪车开过,公路也会迅速被雪埋掉。暴风雪一直在下,几个小时也看不到一辆车,前方一片白茫茫。

    罗晓韵,80后新锐摄影师,爱旅行,爱到世界各地拍风景、拍人。23岁获法国摄影大奖,25岁成立摄影工作室。从2013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十多次前往冰岛、芬兰,追寻极光、探访当地居民。最终,以300多张摄影作品及一个个小故事,构成了一本《冰岛迷梦:摄影师Jolie的66个故事》。

    文 唐骋华   图 受访者提供

    狐狸之火

    2014年10月,罗晓韵收到朋友转来的一则消息:当年,是太阳黑子的活跃期;而最近几天,又恰逢活跃期中的活跃期。罗晓韵笑了:果然,是时候了。此刻她正身处冰岛。

    之前,罗晓韵已先后十余次地探访冰岛和芬兰。她只想与北极光亲密接触。冰天雪地中,她仅仅依靠英文GPS导航,在观测点和观测点之间来回奔波。由于极度匮乏雪地驾车的经验,此举危险系数颇高。尽管付出了辛劳和风险,但通常的情况是:经历过漫长等待后,北极光终于现身,可还没等她抓拍就遽然消逝。即便侥幸拍到,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她不甘心,开始埋头做功课。原来,产生极光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和高能带电粒子,缺一不可。大气和磁场的状况难以确定,带电粒子却可以预估——每当太阳黑子爆发,会发出大量带电粒子,数量越多,极光越容易被肉眼捕捉到。

    夏季,极地日照时间长,甚至会出现极昼,极光被阳光彻底掩盖。因此,观赏极光的最佳节点是长夜漫漫的冬天,即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如果那又是太阳黑子活跃期,拍摄的成功率将大大增加。”罗晓韵说。2014年10月就是这样难得的机遇。

    不过刚到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她担心:白天一片雾蒙蒙,会不会再度无功而返呢?她选择住冰岛南部的酒店,位置较偏僻,但靠近冰湖。冰湖位于瓦特纳冰原下,面积15平方公里。冰原不断向它输送冰块,在湖面上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冰山:山峰状、岛屿状、锥形的、船坞形的……罗晓韵想看看,当极光撞上冰山,会制造出何种景象?

    零点左右,雾气悄无声息地散去,天空变晴朗了。罗晓韵发现后一跃而起,立刻驱车驶往冰湖。她心说,这次应该能成。

    气候寒冷,罗晓韵边拍摄夜景,边耐心等待。大约二十分钟后,紫绿色的极光从天际飘然而至。它由远及近,逐渐和冰山相遇,还与冰湖里火山的红光映衬,发出奇异的光芒。“狐狸之火!狐狸之火!狐狸之火!”重要的事情喊三遍。

    冰岛之梦

    狐狸之火,Revontulet,即芬兰语中的北极光。古代芬兰人认为,在白雪覆盖的高山顶,有一只赤红色的狐狸以闪电般的速度不断地奔跑。它尾巴蓬松肥大,将晶莹的雪花纷纷扫起来,撒向辽阔天幕,碰撞出绚烂多姿的北极光。

    这个传说是北欧的朋友告诉罗晓韵的,为此,她决心到冰岛去看看“狐狸之光”。历经三年,得偿所愿。尤其是,那晚“狐狸之火”燃烧了一个多小时,她拍了个够。

    实际上,罗晓韵对冰岛的向往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些。“小时候我就读过和冰岛相关的书籍,也看过一些照片,让我对这国家产生了憧憬。”最吸引她的,还是冰岛的特质:外表霜冷、内心孤寂,很像她的性格。这一点,在新书《冰岛迷梦:摄影师Jolie的66个故事》里有充分表现。她与那个冰雪世界已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其实罗晓韵是重庆女孩儿,那里冬季温暖、夏季炎热,人也热情似火。她却比较内敛,甚至是自闭。“十几年前,我喜欢拉上窗帘,待在没有光线的屋子里,不出门、不见人。”

    所幸还有摄影。“我爸爸是摄影师,我两岁接触摄影,从小就跟着他四处拍照。”罗晓韵学会了如何用眼睛观察、用镜头记录。高考填志愿,她选择了心理系,因为心理学能帮她了解风景背后的人情。后来她又考出了中级心理咨询师。刚迈进高校大门,父亲就送了她一台单反相机,作为开学礼物。这成了罗晓韵摄影生涯的正式起点。

    起初是逮到什么拍什么,很随意。慢慢地学会了确定主题,无论风景抑或人,都能拍得很有味道。当然,主要是拍人,因为父亲致力于风光摄影,而罗晓韵觉得,自己无法超越他。

    “我一直认为自己没准备好,缺少勇气。”直至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她才意识到,必须动身了。那些事情包括:外婆离世,弟弟车祸身故,少年时代的死党闯下大祸……“我渴望被放逐到一座孤岛上,那就是冰岛。”

    Dialogue对话

    Q=生活周刊 A=罗晓韵

    我,是景色的表情

    Q:冰岛之行,带给你怎样的慰藉?

    A:开始脾气很暴躁,内心无比压抑,结果翻了两次车。还好被救了。我开始学着跟冰岛的坏天气做朋友,其实也是跟自己内心的魔鬼打交道。慢慢的,内心平静了下来,与四周的一切和谐共生。我觉得我的内心获得了重生,我不再是从前的我了。

    Q:《冰岛迷梦》定了个主题——冰岛四季。但我们知道,冰岛的气温常年在零摄氏度以下,其实只有冬季。

    A:道理上是这样,但归属感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我离它很近又似乎很远,所以疯狂到一年之内在每个季节都飞去冰岛,害怕错过每一种美妙的风景。其实冰岛的景色随时都在变化,在我心里,它也是有四季的。

    Q:你讲了66个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怎么来的?

    A:其实这本书的节奏是根据我当时的心情把控的,每个章节里的故事就是我那时那刻我的心情的映射。从最初的坠落、寻觅、做梦到最后的飞行,里面的小故事是从我每次去冰岛的纪录最后总结出来,也查阅了关于冰岛的历史和传说,采访了很多当地人。

    Q:除了拍摄极光,你在冰岛印象最深刻的事实什么?

    A:那应该是为了拍冰洞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吧!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成果是,冰洞花也成为了我最爱的冰岛风景。

    Q:《冰岛迷梦》里的照片,很多都有你自己的影像,算是自拍?

    A:是的。但我觉得我在照片里不重要,景色是人的心情,我只是景色的表情。当然,自拍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自带脚架或找其他方法固定相机设置好后自拍之外,我也会调整好角度和构图,请随性的人或者是路人帮我按快门。

    Q:不止这本书,其实你一直以自拍著称,被称为“自拍女神”。你喜欢它什么?

    A:我喜欢拍人物,但又发现,对方常常无法呈现我想要的风格。后来才决定干脆用“自拍”的方式,来成为作品特色。加上大学时主修心理学,因此会放入很多主观意识,并融入心中的感情。有些感情写成文字的话,很难产生共鸣,我又自认语文表达天赋不高,于是透过自己与当下环境的互动,不仅能让照片生动,也更能表达自我心境,进而产生想要的画面。

    Q:举个例子。

    A:例如我在跟美军飞机残骸合照的时候,特别站在机身前呈现一种对等的画面,以遥望的态度去回想这架飞机当时的失事过程。这比单拍飞机还来得有趣。

    Q: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A: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没什么欲望。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挺好的。虽然我大部分时间在外面,但也会留出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交流。他们也都很支持我的工作。

    Q:摄影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A:摄影只是记录了当时我的感受,不是为了拍照而拍照。

    Story故事

    2002年,罗晓韵以Jolie之名将作品发布到博客上,点击率暴涨。尤其是那些风格唯美的“自拍”,广受热捧——那时手机相机还很简陋,自拍是颇有些技术难度的。25岁那年,罗晓韵和朋友成立了摄影工作室,她担任视觉总监。多年来,她几乎跑遍世界各地,北欧更是去过好几次。唯独迟迟没有前往冰岛。

    罗晓韵教你拍极光

    ●大光圈,最好能达到f/2.8以上。

    ●广角镜头,24mm以下最佳,28mm也可以。

    ●焦距,15mm至24mm效果都不错。因为太长的焦距只能拍到局部,而极光照片需要风景做对比更好看。

    ●设定,不固定,要注意极光的亮度和移动速度。因为极光没有固定形态,有时会像窗帘被风吹一样飘动;亮度也会不停地改变。

    ●曝光时间,取决于极光的移动速度。如果移动很慢,曝光时间可以长一点,如果是高速移动,就要缩短时间。

    罗晓韵的冰岛故事 Tips

    1、2:1973年11月,一架美国海军飞机DC-3因燃料用尽,于冰岛南部迫降。幸运的是,机组人员全部生还,飞机残骸则一直留在原位。它安静地躺在沙滩中,像时间凝固在坠机那一天。我抚摸着破碎的机舱,想象着人们逃生时的慌张。这附有灵魂的残骸时刻提醒着我:明天好像永远都在,而湮灭其实不过一瞬间。

    3、4:维克小镇旁边的黑沙滩,有一座玄武岩山,风琴状的岩石呈整齐的棱柱形逐一排列。初看还以为是人工雕琢过的几何形状,好像是用角尺、圆规画出来的,其实是火山熔岩在遇到海水冷却凝固的过程中收缩形成的。

    5、6:在山里,就算扫雪车开过,公路也会迅速被雪埋掉。暴风雪一直在下,几个小时也看不到一辆车,前方一片白茫茫。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读城
   第A11版:读城
   第A12版:方式
   第A13版:方式
   第A14版:文化
   第A15版:海信·时尚3C
   第A16版:品牌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踪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霓装
   第B05版:霓装
   第B06版:欢乐淘
   第B07版:青意社
   第B08版:设计
   第B09版:设计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情景
   第B14版:情致
   第B15版:有情人
   第B16版:街拍
景色是人的心情,我只是景色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