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5年12月15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用6年,亲自设计了自己的剧场
文 冷梅 图 高剑平

    上剧场五颜六色的座位运用了日本建筑师北井利昭的设计元素。

    上剧场开幕大戏《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12年后复排,由郑佩佩担任女主角。

    等待了6年之久,赖声川的吸引了众人目光。商场里的剧场,或许会成为一种范例,在21世纪,探讨一种艺术融入生活的可能性。

    文 冷梅   图 高剑平

    2015年,“表坊”三十周年大庆之际,赖声川的首个专属剧场落户徐家汇美罗城,迎来它的盛大开幕,成为赖声川“表坊”在剧场经营上的一次大众生活与精致文化相结合的尝试。

    赖声川说:“我们要打破以往剧场给人带来的庙堂的感觉,让它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动机,上剧场从设计建造之初,就有很多的不同:699座的观众席,以粉红、蓝色、咖啡色、绿色,随机排列,一改其他剧院统一颜色的方式,看起来更随和;情侣座的增加,也让剧场富有人情味;最主要的是,整个座位席的坡度、座位排列都是由赖声川亲自设计,并且经过精密的视线测试,极富想象力的前区延展舞台,让第一排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缩小到只有2米;0.69米高的台高,比一般剧场矮了40公分,让前排观众看戏时不再饱受长时间仰视的痛苦。“我想做一个让观众能够舒服看戏的剧场,每一稿图纸,我都自己画,希望坐在里面的人不会再看前排人的后脑勺。”

    问答 Q&A

    Q=生活周刊  A=赖声川

    让艺术更加靠近生活

    Q:等待了6年之久,上剧场终于在上海生根,此刻您的心情如何?

    A:此刻,我觉得很不真实,很梦幻。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工作都形成了习惯,总是在别人的剧场里进行,在各种大剧院里来来去去,一方面接受了这些剧院给我们的热情准备,同时也要忍受各种不足。这中间最严重的不足,就是全国各地的剧场盖的都是多功能的。一个剧场又要做音乐会,还要做戏剧、歌剧、芭蕾舞、现代舞、儿童剧……当你全部都要的时候,其实这个剧场对所有人来说,都不是很适合。没有一种完全的自在感,不管是人数的多寡、舞台的形状、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都在我的掌控之外。在其他剧场,我第一排的观众至少离演员有20米。24米以外,观众通过肉眼是无法看到演员的表情的,所以一般的剧场第三排第四排以后已经看不到演员的表情。虽然大家觉得我们很成功,在各地的演出都很受欢迎,但我还是有遗憾。上剧场落成,给我的感觉很不真实。我很开心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不光对我,也对很多事情。这对一个剧场的社会性经营,一个剧作家如何运用自己的剧场,观众如何进入一个商场来看戏,如何让艺术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都是一种全新尝试。

    Q:包括您、孟京辉,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把戏剧的阵地落户上海,对上海的观众来说,是福分。

    A:我也觉得上海有这个潜力,慢慢成为百老汇的感觉。因为百老汇,也需要当地旅游的观众,上海有这种资源,而且上海原本就有很好的戏剧观众基础,它真的拥有这些条件成为下一个百老汇。当然,这些条件的重点还是作品。如果有一个漂亮的剧场,在很好的地段,但是你没有好的作品,可能它也不是那么容易支撑的。

    6年剧场匠心

    Q:您其实投入了特别多的精力在上剧场的建造上。这些设计草稿都是你亲自绘制的,为什么上剧场的一笔一画都要自己亲自完成?

    A:如果这方面我能力很差,那我不会去管。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我的空间概念一

    直还不错,我自己住的房子都是我亲自设计。到了一个剧场,我每天要在里面工作,如果这个剧场我自己都不满意的话,创作本身就会遇阻。我觉得自己必须挺身而出,来试试看。正好有一些电脑里的软件比较容易操作,很多年前我就会用,用它们画设计草图。高科技的这些软件,甚至帮助我在电脑里就能看到剧场每个座位的视线。我们就这样去观察每个观众座位看向舞台的视线,并慢慢调整每一排的身高、跟舞台的关系。这种调试很微妙,调来调去调了好几年,最终得到我们今天的上剧场。

    Q:我记得您有说过,上剧场的座位基本实现了视线无死角,后排观众不会看到前排观众的头,这些细节让您费了很多心思。

    A:原则上基本实现了这一点,每个位置我们都仔细调过视线。但是它难就难在每个人身高体形不一样,遇到个子特别高的人,可能还是会看到,所以我只能说原则上观众不会看到前一排观众的头。它不会像你在看音乐会的剧场里看戏,大多视角很平,基本上30%-40%的视线就是前排人的头。

    Q:在座位的数量上也有过预设?

    A:上剧场的座位一共有699个,位置不算多,但是这近700个位置,每个位置的视线都还不错。舞台左右两侧最靠边的观众,势必舞台视线有一定的缺损,我想90%的位置都不存在这些问题。

    Q:座位的颜色设计也很跳跃。

    A:座位的颜色是日本建筑师北井利昭的设计元素。我们想用色彩来体现座位,但是我说也不要用颜色的不同来区分票价。我跟他说,你觉得怎么好看,就怎么设计,现在的呈现就是比较粉彩的颜色,观感还不错。

    Q:第一排观众和演员的距离只有2米,而舞台台高只有0.69米, 跟其他剧场很不一样。

    A:舞台矮一点,会让观众看戏的感觉更亲切。我可以告诉你,台高有几公分,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观众看戏时的感觉。你感觉自己很容易投入剧情,很容易融入舞台,这就对了。

    Q:除此之外,上剧场的舞台设计还有哪些亮点?

    A:这里有很多细节,非常多的细节,一时半会儿说不完。包括美罗城破例,将整个舞台的顶层推高,高出了21公尺,这样我们的舞台就可以装进世界上最高的吊杆系统。说实话,我自己没有专业到可以告诉你这个吊杆系统好在哪里,但是我告诉你一个细节。前一段时间,吊杆有一些小问题,这家公司在比利时,十几个小时之内人到了上海,从比利时到上海,连酒店都没有去,修好之后就直接走了。在上剧场,我们的吊杆在动,他们在比利时就能看到,我们的电脑是连线的,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飞过来解决。你从上海请一个人过来,可能都没那么快。

    打破剧场的庙堂之高

    Q:据说上剧场的这个位置,前身最早也是剧场,但是后来因为消防问题最终关闭了。在商场的顶楼做剧场,从消防等措施上,可能要克服很多困难吧?

    A:需要克服的困难非常多。这些我只看到结果,没有过多去强调其中的辛苦。美罗城的总经理徐春华在整个过程中绝对充满了艰辛,但是每次他只是和我笑笑说,哪一天写一本书,克服万难实现了剧场梦。推开剧场右侧的后门,是一个大型的扶梯走道,一直通向底楼。这是专门为上剧场建造的消防通道,造价很高。我觉得这就是美罗城的魄力,他看到了我所希望呈现的愿景,这种视野就是一个剧场建在商场里的可能性。

    Q:剧场开在商场里,开了中国剧场建造史上的先例。怎么看待这种呈现?

    A:第一个考虑,一定是让艺术能够更加融入生活;第二点,我觉得时机到了。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你还在盖19世纪的剧场,就是所谓大型的多功能性剧场,像殿堂的剧场,已经不够了。因为过去的剧场,它就是高高在上,处于半山上,或者要走很多台阶才能上去。它的内在精神,就是作为一个殿堂,艺术是神圣的。走进剧场,你要隆重庄严,穿得漂亮得体,很正式地去看戏。像上剧场,我现在还在想,明天开幕式我上台剪彩的时候要穿什么衣服?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感觉,艺术和生活应该是在一起的,我们为什么不做一种不同的感觉?这是一个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的年代,我希望能够把人聚在一起;所以剧场开在商场里,是非常理想的。你来到这里,就能感受到在上海你是属于这个社会,并不是说你到了一个孤岛上,去看一场高不可攀的艺术活动。你进入商场来看戏剧,这种感觉会让你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

    Q:那么,您期待来上剧场的观众,是盛装出席还是随性一点?您期待他们带着什么样的心态进剧场?

    A:我很开放,觉得都好。很多人说,底线就是一定不能穿拖鞋。但是,我甚至觉得你穿拖鞋来也不错。你问我的话,好比说住在附近的居民,突然心血来潮,想来看部戏,此刻他衣着并不整齐,我也觉得挺好!这就是我说的生活跟艺术融为一体的可能性。

    Q:包括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我注意到几个导演出席各种场合时基本也都是牛仔裤,这种感觉很自在,就像“回家”一样,这个地方完全属于你。

    A:是的,今年我主要做了三件事,其实都是同一个目标。第一个就是乌镇戏剧节,它让戏剧节和你的旅游生活融为一体。第二个是,我回到父亲的家乡江西会昌,做了《十三角关系》的首演。这应该算是一个六线城市,非常小的地方,我在那里做了最一流的演出,场场爆满,我觉得意义非常大,这个意义就是对于中国成千上万的小城镇可以观赏到精致艺术,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我做了而且后续还会继续。第三个就是上剧场,我觉得这些都是让艺术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社会的过程。现代社会,需要一点精神力量,一些精神依托,我不敢说剧场就能扮演这样的角色,显然这些年来,我们的演出多多少少也具有一点作用。

    一个剧场的价值

    Q:上剧场的名字,一语双关?怎么定义它?

    A:首先是楼上的上,它在商场的楼上,你扶着扶梯上来,就成了动词。上剧场,就是到剧场去看戏,当然这个“上”字也代表上海。我们不夸张说它就是上海的剧场,但是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上海的一个剧场。上,你也可以产生许多联想,上等、高尚、上进等等,我们要做的作品是上等的,我们要呈现给观众的也需要是上等的经验,从你买票进剧场,到看戏,再到离开,我都希望它能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因为我们总是在带头,也感受到这种责任,做好榜样给别人看。

    Q:有了6年的等待,才有了上剧场,这个酝酿的过程为何如此漫长?

    A:因为它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就像乌镇戏剧节,陈向宏总裁问我办个戏剧节,需要什么。我说需要剧场,于是马上去盖。我帮他设计了其中四个剧场,蚌湾剧场、秀水廊、沈家戏园、国乐剧院,上剧场是我设计的第五个剧场,我的电脑里很多这样的剧场草案。这就是你问的问题,为什么6年这么长。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空间,说要给我们去做。很兴奋去看,但是最后一定有一些因素让这件事不成。这中间就有个非常微妙的过程,我们想要一个剧场,居然30年得不到,现在30年后才来一个。有这么困难吗?真的是很困难。因为,没有人理解我们能做什么?没有人能理解我们的价值。

    Q:没有呀,在中国戏剧界,大家一直非常认可您的价值。

    A:但是,在中国你说有一个人,要给你建一个专属剧场,现在的思维全部和钱有关系。当然,钱的收入我们也可以给到别人,但是更重要的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价值。就像说,上剧场能够给徐汇区带来什么,给上海带来什么?这些才是我真正考量的价值,这些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东西,对我来讲才是重要的。但是一般情况下,要跟我们合作的人,经常不懂得看待这些东西。这就是问题所在。他的理念跟不上你时,这个合作注定会失败,他看不到这个剧场最终的价值所在。也许,上剧场可以让大家能够多看到一些文化的价值。也许它能成功,会有很多人来复制,我没办法说这是我的专利,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这个内容,最终才会影响一座城市。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读城
   第A11版:读城
   第A12版:方式
   第A13版:方式
   第A14版:文化
   第A15版:海信·时尚3C
   第A16版:品牌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踪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霓装
   第B05版:霓装
   第B06版:欢乐淘
   第B07版:青意社
   第B08版:设计
   第B09版:设计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情景
   第B14版:情致
   第B15版:有情人
   第B16版:街拍
他用6年,亲自设计了自己的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