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剧集《花千骨》才播完不久,很多人仍恋恋不舍,这不,当看见杀阡陌领着一众《花千骨》的黏土Q版人物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致匠心·中国手作大赏”俏皮登陆时,分外欢喜。当然,让人眼前一亮的远不止“花千骨”,这次的大赏甄选了来自国内外DIY全门类的精致作品2000余件,高手过招。
文 蔡娴 图 “东方指艺”、康路分别提供
中国手作大赏上呈现的是中国市场上能找到的全部DIY门类,分别是拼布、布艺;玩偶DIY;皮艺、皮革DIY;饰品制作、手工DIY;纸艺;绿植园艺;木艺、雕刻;擀毡、羊毛毡;美术彩绘;手工刺绣、缝艺;模型科技、3D打印;织造、编织等12大门类。此外,DIY品牌商、生产商、渠道商、手工工作室及培训机构齐聚一堂,带来了DIY工具、DIY原材料、DIY材料包、DIY配件、DIY相关书籍等,简直是DIY手工的天堂。
这次作品展区中颜值最高的,应该要数特设的300平米艺术玩偶专区。尤其是荷兰艺术家Saskia Hoeboer的艺术玩偶作品。现场能看到不少Saskia最擅长的作品:运用黏土塑造微型的人形,并用混色方式将人物与矿石本体进行巧妙融合,使人形与矿石形成一体,增加了趣味性和艺术欣赏价值,并拥有极高的收藏价值。Saskia说,自己从来不会刻意去创造一个固定的角色,而是拿到某块矿石,与之对应的精灵就自然而然地通过自己的双手显现出来。在奇妙的幻想世界中,他们就是非凡的矿石精灵。
而对于DIY菜鸟们来说,不仅能饱眼福,现场的百场手工体验活动也能发掘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用水果果皮、果核等“天然染色”的扎染课程别开生面,看着布料由绿变蓝倒是挺新鲜;美美的永生花也能手工DIY,只需要三步就能完成一个装饰花盆;日本羊毛毡老师因为语言不通,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现场的学院互动、教学,场面也是萌萌哒!
用纸卷来作画
作为一项小众艺术,创意设计师龚振朗的衍纸体验活动对很多人来说,非常新奇。看似仅仅需要一把剪刀、一把镊子,再加上各色彩纸就能完成的工艺,上手的确不难,连小朋友都能学到一两个形状的衍纸手法。但其门道很是精妙,龚振朗研究了六七年才方觉成熟的技艺。
所谓衍纸,简单来说,就是把纸卷成一个个小零件,然后像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大作品,换个接地气的名字叫立体卷纸艺术。龚振朗与其结缘是在十多年前的英国,现场制作的匠人们的精妙手艺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回来后龚振朗便潜心研究这门技艺。
“立体卷纸工艺一直被认为是纸艺中的边沿艺术,因为其将雕塑和绘画技艺的承载体转换为纸,但在艺术表现力方面不落后于其他艺术形式。”据龚振朗介绍,这种风格绮丽的纸艺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修道院,修女们采用圣经书籍装订裁切后留下的边角纸条(金、银、白纸质色纸),通过卷、捏、折、拼、粘等方法,逐渐发展出立体卷纸这种技艺,然后运用在圣物箱、壁龛、圣画等宗教性的装饰中。现今在梵蒂冈的教堂或其他欧洲历史悠久的修道院里,仍可以找到这些宗教卷纸的踪迹。
“欧洲纸艺雕琢之精,在于一卷一捏之间包罗万象。”在研习纸艺的过程中,龚振朗将这种欧式工艺与中国古典元素混搭融合,创作出许多精品。龚振朗说,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研究总结,自己在技艺上进行过许多的改善,并申请了近十项专利。他目前所运用的基本技艺,是以纸为材料,裁切成3至10毫米不等的细长的小纸条,用来卷、剪、捏、折、皱、弯、搓、捻、挑模仿花、叶、人物、动物、山水等造型,透过纸张的侧面和截面的色彩呈现出类似浮雕纹路的三维映画,可应用在相框、布料、书本、贺卡、烛台、家具等装饰上。衍纸艺术可以将纸张的特点用到极致,作品可以从平面扩大到立体世界,立体卷纸部件造型有二十多种的卷法,互相搭配变化,交织成美丽的图案。
这次展出的《青龙》《鸢尾溢香》《吉羊炫梦》《象纹》等作品都已获得了全国性奖项,其中,《青龙》更是龚振朗的处女作品。这幅只用蓝、白两色纸条作画,将宽度仅有5毫米的细长纸条经过剪、卷、捏、折、弯、粘等工艺,模仿龙的鳞、翅、须等造型,透过纸张边缘呈现出立体浮雕纹路的青花瓷视觉效果。
这次的新作《鹰》挑战了二米四的大尺寸,虽然制作时间只有20多天,但前期筹备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龚振朗说,自己一年只会有一到两幅作品,因为前期的创意设计非常难非常耗时。因为不但要设计出图形,还要通过电脑三维绘制草图,制作时,每一个纸卷的造型、颜色、大小等都要根据草图来制作,不能临时更改。因此,对于设计图的要求非常之高。
除了在创作上不断钻研,龚振朗也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让这项技艺能更容易地被大众所接受,他开发出了针对各个年龄段适用的教学材料,让衍纸变得可亲。“我非常热爱这门艺术,作为设计师是用生命来做设计的。衍纸和绘画有相似之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自身独有的造型魅力,符合民众的审美要求和内心渴望,让大家多了一种方法可以来表达生活的美。”
瓷娃娃的守护天使
对于人偶娃娃的爱好者来说,自然对球形关节娃娃不会陌生,此次手作赏也出现了她们貌美又精致的身影。只是上手摸了摸这些娃娃后,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华丽丽的娃娃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塑料或者树脂制品,“娃妈”康路说,这都是用陶瓷做的瓷娃娃。
康路是广州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她做瓷娃娃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因为她非科班出身,本科学的是日语,只是由于十分喜爱美术,才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康路是从去年开始制作石粉粘土娃娃,受俄罗斯陶瓷人偶艺术家Marina Bychkova的启发,在今年开始做瓷娃娃。
康路的灵感大多来源于动漫,自己也经常绘画创作,“我经常自己设定一个世界,然后开始创作里面生活的各色人物,而且把它们都当做我的朋友对待。但是,这些朋友画得再真实、再生动也都禁锢在了平面上,我非常渴望可以直接触碰到它们,直接和这些实体化的人物见面。”康路的这种愿望从小就一直在脑海中揣摩着,于是,考入美院后她就开始了“圆梦行动”。
目前,她成功烧制完成的瓷娃娃共11个,一般原型制作做的是“三分娃”(58cm,相当于人体的三分之一长,因此娃圈里通称三分娃),但烧制好后,由于陶瓷会有一个收缩率,就变成了“四分娃”(47cm)。其中,原型制作是最关键的,需要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制作陶瓷阶段,需要的时间则相对会短一些。在制作难点上,以娃娃的面部为例,则需要理解人体骨骼,肌肉走向,把握骨点,在造型准确的基础上发挥想象。
通常,在大众的认知里,玩偶更接近于玩具的功能,但对于瓷娃娃,康路是以一名艺术创作者的身份去制作的,“它更像是雕塑品或艺术品,人偶制作有点像日记,它记录了你当时的状态和真实的内心想法。是一次心灵上的旅程,更是一种审美意识的体现。”因为陶瓷球形关节人偶尚属于一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国内外都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在制作,很难用一个特定的领域区划分它。
对于入门不算太久的康路来说,她希望能做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但也不急于求成。对于娃娃,她真的存有一颗“妈妈的心”。虽然,目前的模型都出自同一个,但翻模后修型是一个关键步骤,每个娃娃的眼睛形状、发型都会根据每个人偶的性格需要而作不同处理。康路制作每个人偶时,会把她们看作是不同的个体,会有自己的名字和性格,但她认为,自己还需要时间慢慢磨合,要找到最适合的名字给她们。
康路和她的瓷娃娃还有漫长的成长路要走,未来的艺术形式她只能慢慢去摸索,“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恰恰来自于未知和想象,如果艺术品没有了创作力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我始终都是以一名艺术创作者的身份不断去创作,去探索。”康路说,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寻找心中儿时的梦想,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是坚持的目的。
瓷娃娃制作步骤
步骤1:设计人偶
将人偶身高,头身比例,四肢比例,以及最关键的关节设计都用图纸先描绘出来。
步骤2:用石粉粘土制作人偶原型
制作一个泡沫内芯,外面包裹石粉粘土,雕塑出身体,并精细加工头、手等最有表现力的部位;
雕塑好后的人偶需要经历漫长的打磨,使用从粗到极细的砂纸将人偶打磨至光滑、平整。
步骤3:制作成陶瓷人偶
为人偶原型翻一个石膏模具,进行翻模,注浆;
成型后的人偶需要精修细节,因为很多细节翻模是无法完成的,比如关节连接处需要修型,确保烧制完成后能够准确无误地连接;
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窑炉烧制,便得到了瓷娃娃,再用陶瓷颜料给这些娃娃的部件上色、化妆,经过80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烧制出成品;
最后,给这些部件穿上橡皮筋,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瓷娃娃。
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