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5年10月1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愚谷邨”的40年
文 张晓雯 图 阿克苏诺贝尔提供

    王守华兴致盎然地介绍自己与社区居民一同创作的《走进愚谷邨》

    环境幽静的愚谷邨

    王守华退休后每天打理自家的花园

    阿克苏诺贝尔于2014年推出“人·城市™”计划,围绕色彩、文化遗产、交通运输、教育、运动及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发展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旨在改善、振兴和重塑城市社区, 给出城市提升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建议。

    文 张晓雯  图 阿克苏诺贝尔提供

    这个时代,世界扁平得让人远隔千里就能熟知每个城市的景观,社区隐身于高楼后,邻里不再有羁绊。你应知道,其实还有另一个世道,鲜活的场景与人群表情,非亲历不能触碰与感知。振兴城市社区,重塑社区风情,重新找回人与城市的平衡关系,在步伐日渐快速的现代显得尤为重要。全球领先的油漆涂料企业阿克苏诺贝尔于去年6月推出的“人·城市™”计划,关注城市与社区的核心发展问题。由此,我们寻访至具有悠久历史的愚谷邨社区,听普通居民王守华说说发生在上海弄堂里的那些人情故事。

    再现弄堂的前尘往事

    70年代,21路,王守华和太太第一次去中山公园约会的公交车上,就喜欢上了这条弄堂:“当时觉得这个弄堂很宽,房子的建筑很有特色,想着什么时候可以搬到这里来。”

    没有人愿意居住在毫无历史感的地方,阿克苏诺贝尔“人·城市™”计划的六大核心之一就是注重社区在文化底蕴上的续存,人们才会心向往之。当时,为了让孩子念附近的一师附小,王守华搬来愚谷邨,这个梦一圆就已40年。40年间,他无疑成了这条弄堂里文化变迁的最佳见证人。

    如今走进愚谷邨,掩映在绿树下风格迥异的中西式建筑民房令人惊叹。“为什么这么好的房子会在这里造起来而不在别处?我要追下去。”王守华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花了三个半月,与热爱社区文化的居民一起收集故事、线索、照片600多份,做出一本社区“编年史”《走进愚谷邨》。过程中,他发现,在30年代租界时期,附近的永源路这一带原来是一片小河浜、乱坟山,而在外国文化里,这样的周边环境是很适合造建筑的。随着百乐门舞厅的兴建,开发商敏锐地捕捉到商机,相继在周边建房,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不是纯粹的石库门,而是中国式的平房,隔壁涌泉坊则是西班牙式的建筑。

    直到今天,王守华都还觉得愚谷邨的里弄氛围特别好,人的品位比较高,“用上海话说起来是蛮有腔调的。”在探访社区历史的过程中,居民都主动把资料、照片拿出来分享,更得到了曾经的“明星”居民如作家王安忆女士、书法家应野平之子应洪声先生的题词赐字。

    人与城市的关系是否就只是居住?人对社区的归属感从何而来?从王守华和居民们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人·城市™”计划的精髓:保护城市中的文化历史对焕发社区人的集体认同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群策群力接纳过去、保存城市记忆,城市才不会变成文化的沙漠,人与城市之间才能重新由共同的集体情感相连。

    无微不至的邻里爱

    退休在家14年的王守华做了两项“大事业”,其中之一就是修家谱。有了编写社区名片的经验以后,王守华把对住家与弄堂的关怀放到自己身边。毕竟,活在城市中的是人,是一个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家人和以情感相通的朋友。

    “我们家最晚的家谱在1937年,之后由于时局的变迁没再续下去。2004年开始我们几个族亲聚在一起决定续家谱,持续了10年。我们7年寻亲,找资料、编纂,在20本线装老家谱的基础上又做了8本。去年续谱成功后,全国各地、国外的族亲都回到苏州东山老家,270个人一起开了个庆祝大会。”

    现在,闲暇时的王守华已与亲朋好友过上了享清福的日子。采访过程中,王守华家鸟语花香的院子十分惹人注目。每天早晨五六点,他就会起床与自然对话两小时,打扫、喂鸟、修剪,令他身心舒畅。他的妻子今年67岁,“我基本上就跟她共同打理家里的事情,也挺有情趣的,比如一起买菜、过生日。”

    老人在愚谷邨的居民中占了绝大多数。平时互相之间,点头招呼,礼貌相处,话并不多,而一旦有事,都来帮忙,是王守华对邻里最大的印象。有一次,太太不小心在院子里摔了一跤,二楼的老人们马上下来检查状况,令王守华很感动。作为社区志愿者的王守华,也很喜欢解决身边人的困难。得知一同在公园打拳时结识的独居老人近期生活困难,经常吃泡面度日,王守华就经常主动送些汤菜上门,以解决其暂时的困难,“为了给他点安全感,我都不上楼去他家,我说碗筷隔天再送到公园就好。”王守华说道。

    有多久没有在社区里体会这般真挚的亲情、友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是最真的归属。阿克苏诺贝尔装饰漆业务部为静安寺社区开启了“乐龄风采·弄堂影像”系列公益活动,为的也是希望能有更多老人,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社区里,重新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市井人情,而不是在养老院里享受着优待服务却少了陪伴和关爱。“人·城市™”的关系中,我们看到,情感纽带始终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知道多一点 More 

    关于“乐龄风采·弄堂影像”系列公益活动 

    为了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2015年阿克苏诺贝尔装饰漆联手政府、社区居民、大学生,及阿克苏诺贝尔员工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乐龄风采·弄堂影像”系列公益活动。之后还将涂刷焕新4座乐龄馆,号召员工志愿者参与乐龄馆涂刷的同时,依托开展今昔影像对比的摄影展,回顾老弄堂的时代变迁,彰显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城区发展的轨迹。

    问答Q&A

    Q=生活周刊 A=王守华

    Q:是什么让你对愚谷 情有独钟,几十年不曾搬离?

    A:这个弄堂有90年历史,我住了40年,绿化环境好,邻里和睦,住得安逸,有种幸福感。我们的城市不断在发展,社区在发展,这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情怀。整个居住过程中,我对周边的人文历史也知道得比较多,激励了自己很多,对上海文化有所了解,也对社区居民贡献点自己的阅历。

    Q:理想中的老年生活是怎么样的?

    A:古话讲享受天伦之乐,我觉得老人还是需要些传统的生活。比如我家里老人99岁了,会每天看报纸,作剪报,写旁批。老人勤俭,但作为小辈,他们喜欢的东西该买的还是要买,我会说“今天特价”,满足老小孩的心理。晚上小孩回来了,再四世同堂吃个饭,老人心里就很享受了。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文化
   第A15版:文化
   第A16版:悦读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踪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收藏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霓装
   第B05版:霓装
   第B06版:欢乐淘
   第B07版:青意社
   第B08版:设计
   第B09版:设计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汽车
   第B13版:品牌
   第B14版:有情人
   第B15版:有情人
   第B16版:街拍
我与“愚谷邨”的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