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见过开罗的人,就等于没有见过世界。”《一千零一夜》中如是说,开罗是一座极富吸引力的文明古都,城里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并存。潘超越因为工作,在这里用自己的视角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在他的镜头里,悠远的历史犹如尼罗河源远流长。
Q&A
Q:因为什么原因身在开罗?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A:我是新华社派驻埃及开罗的摄影记者,主要负责埃及以及部分中东地区的摄影报道工作。我于2013年9月初抵达开罗,当时正值埃及首位民选总统穆尔西被军方罢免职务,整个国家处于一个军队接管的无政府状态。
Q:城市里什么样的细节最吸引你,为什么?
A:整个开罗伊斯兰老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想在这座城市里蕴藏了多大的文化和历史能量。如果要说细节的话,我想就是处处可见的伊斯兰文明,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刻欣赏散落在全城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和宣礼塔,耳边萦绕的是婚礼的唱经声,这的确是开罗这座“千塔之城”独有的魅力。
Q:开罗给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A:陈旧感。
Q: 工作之余是否会拍摄一些自己的选题,为什么?
A:其实用摄影的手段报道动态新闻和专题新闻都是我的工作,当把摄影作为职业之后,就很难再将任务和兴趣区分出来。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界限,我想是根据器材来决定的。我使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几个专题,包括社会动荡下的儿童合唱团;最后的木偶剧团;年轻养鸽人;科普特东正教教徒等。而用手机拍摄的则是埃及人的日常状态,我的预想是搜集一百张埃及人的肖像。有些内容在我Instagram账号@panchaoyue里有。
Q:拍摄一张好照片需要什么因素?
A:在埃及拍摄游行、集会甚至冲突,几乎是每位在此工作的摄影记者的必修课,然而拍摄到画面是一回事,也许需要勇气和技巧;但拍摄到令自己满意的画面又是另一回事,需要运气。左上角图片《示威者》获得2014-2015尼康国际摄影大赛的三等奖,这张就是运气。当时,我站在铁丝网这边,与负责警戒的安全部队一起,将镜头对准铁丝网那边情绪激动的示威者。用长焦镜头尝试了几次之后,我改用平时不太使用的14mm-24mm广角镜头,几乎是贴着一名示威者的脸拍摄,在连拍中获得了一张她情绪比较饱满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