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方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5年07月0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必会的一堂救生课
文 张晓雯 钱堃 图 受访者提供

    有人在厨房割到手;一位老人在健身房因心脏病病发倒下;运动会时小朋友站太久而晕倒;汽车相撞驾驶员受伤;游泳池里一个年轻人面朝下,浮在水面;隔桌的一位客人被事物噎到无法呼吸。这些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其中有些伤者只需要有人适时伸出援手,就不会受到死亡或是终生残疾的折磨。上海其实就有很多训练机构,开授关于紧急救护的课程:上海医疗急救中心、EFR、各区红十字会、社区中心、部分极限运动俱乐部等。

    文 张晓雯 钱堃   图 受访者提供

    等待VS时间,改变急救观念

    在中国,说到紧急救护课程,接触得比较多的还是红十字会的CPR(心肺复苏)课程,完成课程还会颁发初级急救员证书。而救护员培训讲师秦毅至今已经培训了学员无数,是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士。其实怎么样才叫“救人”?在见义勇为的救人事迹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不论是搭脉,搬、载伤病者,还是打120,人们所做的“施救”动作概括起来最终指向了呼救——向周围呼救,向专业呼救,却并没有给予干预和帮助。“传统的救护观念就是等待,等待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生命消逝。电话照打,自己还是要做一点事。现在主张救护新概念,即第一反应人第一时间现场救护。”在现场能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伤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往往是最早接触现场并对伤病员实行救助的人。其实每个普通人最好都能学习,以备不时之需。

    “干预”不再是坏词,这就是救护新概念的核心。其中,“黄金4分钟”是一个重要的急救医学数值。对心脏呼吸骤停者来说,救命自然是越早越好,从第1、2分钟到10分钟时,心肺复苏术的成功率已由90%下降到20%。我们习惯称CPR中文叫心肺复苏,其实已经是out了。“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吸后,也千万不要忽视了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像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是30分钟,因此心肌梗塞30分钟以内还是能救活的,然而神经系统尤其是最高级中枢的大脑,只有4-5分钟。”这是黄金4分钟的两层含义,恢复心跳和呼吸,同时恢复脑功能。第一反应人在这几分钟里的“院前急救”不容小觑。因此,国外非常重视民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绝大部分大学将之纳入必修课。国内外一些领域本身就是需要持救护员证上岗以备安全的,如消防、机场工作人员。

    CPR:10分钟就能学会的救人术

    心肺复苏术应对的是心脏呼吸骤停者,触发原因有创伤、中毒、溺水、触电等,最常见的是心脏急症猝死。乍一听情况十分危急,但操作起来是不难的。曾经一名台湾男子在家临场看书,成功给孕妇爱人做了CPR,这也是临时抱佛脚的最成功案例。

    现在红十字会所教授的CPR是参照AHA(美国心脏协会)在2010年发布的最新版心肺复苏指南。“CPR九流程”中对最关键的核心还是“3流程”: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说起来简单,就是按压、吹气、按压、吹气轮番上阵,但怎么压、力度怎么样、压多久,还是有讲究的:“按压30次吹2口气,30:2的关系,深度至少5cm。通过5个循环后,需要2分钟,大概做150次按压吹10口气,检查一下心跳、呼吸情况,如果过程中发现没有恢复,继续做。从道义上来讲做半小时以上。发现心跳呼吸复苏了,看意识是否存在。意识不存在,就改变体位。从复苏体位改成复原体位——侧卧位,防止可能的呕吐物进气道造成窒息死亡。”

    CPR现场救护在世界各地的成功率都不一样,在西雅图,这个数字是40%。而在我国,这个数字是0.8%,意味着100个人中1个人的存活概率都没有。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差距?其实就是缺乏之前所说的第一反应人给予现场的院前急救,其中,救护员的数量和质量是主要的问题。不见得每个穿白大褂的都是懂急救的救护员。

    上海2010年世博会前,培训出的人非常多,但真正的救护员数量少得可怜,只有140:1,北京2008年奥运会也同样如此,数值比例是60:1。新加坡是5:1,西雅图是3:1,这意味着3个人里就有1人具备现场救护的专业知识。更别说中美资质标准上的不同了:“国内有两个心内科的医生到美国参加CPR证的考试,结果折腾了14天才拿到。”

    AHA的心肺复苏指南并不是一成不变,发展到现在我们遵循的条目,其实经历了许多次改进。其中,除颤器的加入应用是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尽早及时使用,配合按压,可以大大提高CPR的成功率。这些仪器在美国很普遍,公共场合每隔50、100米就有一台。在我国,我只在机场看到过。”据悉,AED的操作也不难,“它像傻瓜机一样,打开电路,里面有一块芯片会分析伤者的心率。有语音和图像提示,该贴哪个电极,现在要不要碰,或是现在要除颤,都可以一步一步跟着做。这个东西不是能准备的,是要政府投资的,却很难在上海这个大城市找到。”秦毅说。

    不要成为生死路上的路障

    优雅亲切的DINDIN小姐上个月完成了EFR组织在千岛湖的培训,成功地成为一个EFR IT。用简单的话说,就是EFR教练的培训官。EFR的全称是Emergency First Response(紧急第一反应)。和前面介绍的红十字会等其他机构同属于国际急救联合会旗下。

    在成为教练训练官之前,她是个理科女。为了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她成为了联合水肺的教练。在极限运动中的伤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这就迫使在极限运动的培训课程中规定要穿插急救课程,于是很多进阶的极限运动爱好者,无意间参加了这门课程。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趣味十足的聚会。在培训前,DINDIN总会向大家介绍紧急第一反应救护的理念以及救援的心理。学习了这门紧急救护的课程,并不意味着你就成为一名专业的紧急救护人员,可以开着救护车飞驰在大街小巷救死扶伤,也并不代表你在遇见紧急事件的时候就一定能施以援手并救助成功,但是能保证的是:你起码知道正确的流程,不会成为生死路上的那个“路障”。

    善良撒玛利亚法

    在救人现场急得团团转的人占多数,而在会急救的人群中,敢于施救的也并不是全部。原因有很多,紧张、内疚、担心做得不完美、恐于责任,甚至是害怕感染。上海就有过一个年轻在职女护士马路上遇见车祸现场,被家属拦下不敢施救的事件。她的解释是万一我施于救援,伤者还是没有复原,日后自己良心会过意不去。其实你可以告诉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该做的事情你已经都做了。

    DINDIN介绍了一个国际流行的法例,叫Good Samaritan Law(善良撒玛利亚法)。国际上过半数国家都已经颁布了善良撒玛利亚法或其他类似的见义勇为法,目的就是鼓励人们主动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法律里面对那些施以援手的施救者,给予的是豁免权,而非责任。善良撒玛利亚法里规定,你只可以给予你训练范畴内的救护;并征求对方首肯,凭借信心谨慎行事;最重要的是一旦开始施救,除非是你也陷入危险,否则千万不要放弃伤病者。

    倒霉的小明遇见木乃伊合影

    在DINDIN的EFR课程里,有一个可爱的朋友,他就是“倒霉的小明”。在课程上,大家管被心肺复苏的假人叫“倒霉的小明”。老师要求每一位给小明做CPR的学生编造一个在生活中可能发生的“no zuo no die”的事故,作为他现在心脏停跳的原因。一方面是活跃气氛,同时也是增加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自己总结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紧急状况。在一个个幽默的意外发生在小明身上后,等待他的是一遍又一遍标准的心肺复苏流程。可以说,小明的“人生”是不幸运的,经历如此多的事故,频繁被笨手笨脚地抢救,但是“他”这样的不幸避免了许许多多有真实姓名的人远离了不幸。

    EFR课程另一个总是招来哄堂大笑的环节就是伤口的包扎。从头部开始模拟各个身体部分的创伤,以及创伤的包扎方式。这时候没手没脚的小明终于逃过一劫,只有学员间相互包扎学习。不一会,一个个学生相互捆绑成了“白色的粽子”或是埃及“木乃伊”,之后照惯例就是愉快的合影留念时间。如果你以为拍照仅仅是为了娱乐,那你就错了。当然这么妙趣横生的场面是一定要记录下来发个朋友圈娱乐一下,但是这些包扎的方式的图片,留在身边可以备不时之需,当遇见突发状况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对照,毕竟“好记性不如好照片”。

    对话 Dialogue

    现场救护ABC

    Q=生活周刊 A=秦毅

    Q:以一些特殊的情况为例,能否说说不同意外事故的场景下有什么不同的应对措施?

    A:夏天溺水挺容易高发的,但其实一个70岁老人心脏病猝死和一个溺水者相比,后者做CPR的得救率要来得高。水中救护时,应从后面、侧面,避免垂死挣扎状态的人从正面抱住你不放导致同归于尽。到了岸上救护,要先及时去除窒息物,水、水草、泥土,我们常做的就是把人放在膝盖或肩上抖几下。与淡水相比,高渗性的海水更要倒,一旦进入气道、会使肺处于水肿状态。呼吸都已经没有了,再有肺水,做CPR更难。

    Q:在一些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方法能起到作用的限度是否有限?

    A:有时候的确如此。我们常讲的几个现场救护原则,如拥挤的时候,拉住建筑物和固定物、两肘关节张开并保持胸部和人之间有个空隙、倒地后抱头背朝上等,真在现场并不一定起得到多大作用。但并不代表这些就不重要,还是要学习、牢记。另外就是建议大家在上海,人多的地方少去,或是注意玩水安全等基本的安全常识,远离隐患。

    Q:报名参加上海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的人员构成大概是怎样的?市民对这方面的意识如何?

    A:这是一个普及型的救护培训,共8学时,6小时。实际上内容不少,时间上我认为还是安排得不合理。有很多企业自发前来学习,单位的领导、公司的管理人士都认为现在这种急救培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上海的一些大公司和外企,因为国外人士对这一环很重视,他们感到职工能够掌握这些知识都是有好处的。普通市民急救意识也在加强改善,过去大家都不是很重视,现在很多人自己向红会报名组成班级。

    现场救护基本原则 Tips

    呼救(先呼后救):第一反应人的院前急救与医院救护紧密配合。

    检伤(先重后轻):什么原因引起的?损伤程度如何?现在情况怎么样?将伤情分类:危重伤为红色,重伤为黄色,轻伤为绿色,没有生命体征的致命伤为黑色标记,目的是在时间上做出优先安排。

    尽快脱离事故现场(先抢后救):不安全的情况不要贸然施救。

    言语安慰:救护者的一言一行和伤病者的关系很大,语言行为上如过于刺激病人,是很不利的。

    充分利用资源:布料、三角巾、绷带、止血带等材料在我们家里、单位里都有配备,但在现场不一定有,这个时候则要开动脑筋,利用周围可利用的物质资源。如穿的衣服、戴的领带、女生的围巾、口袋里的餐巾纸,都可以充分利用。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读城
   第A11版:读城
   第A12版:方式
   第A13版:方式
   第A14版:资讯
   第A15版:海信·时尚3C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霓装
   第B05版:霓装
   第B06版:欢乐淘
   第B07版:青意社
   第B08版:设计
   第B09版:设计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汽车
   第B13版:汽车
   第B14版:情景
   第B15版:有情人
   第B16版:街拍
人生必会的一堂救生课
福耀京城 峯靡来袭